醫療健康
69729
0
3
我國科學家為阿加曲班聯合阿替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高級別臨床循證依據
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是目前指南推薦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初次溶栓后仍有14%~34%的患者發生再閉塞,溶栓后24小時內啟動抗栓治療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我國科學家揭示IL-6通過損傷特異的轉錄調控機制誘導肝細胞去分化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解毒器官,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肝臟損傷后可以通過細胞重編程的方式,即肝細胞去分化成肝祖細胞樣細胞實現肝細胞的再生。因此,研究肝細胞重編程相關機制,對于開發肝損傷相關疾病的治療藥物,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制嬰幼兒視功能損傷智能篩查系統
0~4歲嬰幼兒眼病發病率高且處于視功能發育的關鍵時期,加強此年齡段嬰幼兒的早篩早治是提高嬰幼兒視功能預后的關鍵。然而此年齡段嬰幼兒尚無法有效配合現有的視功能檢查,亟需研發更加智能化的篩查系統。
科學家揭示兒童出生時的胎齡與青少年時期的認知情況的相關性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了兒童出生時的胎齡與青少年時期的認知情況的相關性。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雜志上
我國科學家揭示幼兒通過觀察學習延遲滿足的神經機制
延遲滿足的能力對于成功和健康的生活至關重要。幼兒學習這種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是觀察成人的行為,其中潛在的神經機制仍然未知。北京師范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了幼兒通過觀察成人行為學習延遲滿足的認知策略和神經機制。
科學家發現第三代樹枝狀聚酰胺胺可以靶向脂肪的特定區域,抑制脂肪細胞的不健康存儲
肥胖本身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其與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密切相關。如今,肥胖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成為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肥胖人群規模的漸趨增長也將為國民經濟帶來沉重負擔,臨床數據表明肥胖與個人年醫療支出成顯著正相關,包括增加31.8%的直接醫療成本和61.8%的間接醫療成本。
我國科學家揭示兒童肝移植術后心理健康問題及風險因素
肝移植已成為兒童肝病引起的急性肝衰竭或進展性終末期肝病的標準治療方法。然而,肝移植手術及相關醫療過程會減少兒童的社會活動,干擾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增加患兒術后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科學家破解致命腦癌背后的謎團
膠質母細胞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也是侵襲程度最高的惡性腫瘤。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近幾十年來,這種惡性腫瘤仍是最棘手的癌癥之一,絕大多數患者的術后生存期僅不到兩年。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胰島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新蛋白
胰島β細胞衰竭是糖尿病的重要標志,如何防止其衰竭是目前糖尿病臨床治療的世界性難題。近期,中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一個抑制胰島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脂肪分泌蛋白Tetranectin。
我國科學家揭示腸道微生物影響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療效的原因
目前,術前新輔助放化療(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RT)聯合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是治療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標準模式。不同直腸癌患者對nCRT敏感性不同,腸道微生物被認為與直腸癌的發生發展及患者對nCRT反應異質性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