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40
科學家發現肌萎縮側索硬化癥脂質代謝存在差異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是一種神經肌肉疾病,運動神經元退化,也稱為漸凍癥,其發病原因尚不清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ALS患者體內參與脂肪代謝的炎癥化學物質水平較高。
科學家提出抗原特異性CD8+T細胞的高通量、高維度單細胞分析方法
抗原特異性對T細胞功能至關重要,但由于技術局限,其在T細胞高通量多組學分析中常常被忽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用于抗原特異性CD8+T細胞的高通量、高維度單細胞分析方法。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天冬氨酸調節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合成和自身免疫組織炎癥的機制
錯誤的免疫反應會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組織炎癥,腫瘤壞死因子(TNF)的過量產生是致病的關鍵因素。美國梅奧診所醫學與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天冬氨酸能夠調節TNF的生物合成和自身免疫組織炎癥。
科學家繪制人類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在人類細胞中,總長約2米的基因組DNA通過與組蛋白纏繞形成核小體,并經過螺旋折疊等方式盤繞形成染色體進而團聚于直徑10微米的細胞核中。
我國科學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參與記憶維持的關鍵細胞機制
神經膠質細胞是突觸功能和可塑性的重要調節器。星形膠質細胞作為哺乳動物大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突觸連接可起到關鍵調控作用。
科學家開發一種可用于mRNA細胞溶質傳遞的病毒模擬細胞膜涂層納米顆粒
隨著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納米給藥已成為現代醫療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納米藥物的一大挑戰是細胞攝取藥物后有效的內體逃逸,因為大多數藥物載荷需定位于除內體外的亞細胞結構后發揮活性,而病毒可以通過內吞作用后引發膜融合,由此將其遺傳物質遞送至宿主細胞的胞質中
科學家揭示腎透明細胞癌抗PD-1反應和耐藥性關鍵因素
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占據了腎癌病例的75%,而治療這類癌癥的很大希望就在免疫療法上,但很多患者卻對該療法不產生反應。PD-1抑制劑已經在ccRCC中顯示出不錯的療效,既往研究也已證實nivolumab(抗PD-1的一款單抗藥物)可明顯改善ccRCC患者的總生存期,但不同患者療效差異較大,探究ccRCC抗pd -1反應和耐藥的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家在阿爾茲海默癥發展進程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阿爾茨海默癥(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已有研究表明,這一神經退行性疾病與兩種在大腦中異常累積的蛋白有關:Tau蛋白和β-淀粉樣蛋白(Aβ)。
我國科學家開發新型仿生免疫調控策略治療慢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是全球廣泛流行的疾病,其全球發病率高達10%,作為一種牙齒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進展最終會導致牙齒的松動和脫落。調節性T(Treg)細胞在維持機體的免疫穩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Treg細胞的免疫抑制表型在富含炎癥因子的微環境中容易受損。
科學家揭示人類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排斥關鍵因素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為常見,其中,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由于缺乏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更易擴散轉移和復發,一直是乳腺癌治療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