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23
科學家提出深度學習框架用于發現癌癥中的新突變
全基因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Hi-C技術)已被證明是檢測人類基因組中結構變異(SVs)的一種有效方法。然而,目前能夠使用Hi-C數據進行全范圍檢測SVs的算法一直缺乏。目前的方法只能在不太理想的分辨率下,識別染色體間易位和長距離染色體內SVs(>1 Mb)。
我國科學家在改良腰椎斜外側入路椎體間融合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腰椎斜外側入路椎體間融合術(OLIF)是近年來國內外較為推崇的一種新型微創融合技術,與經椎間孔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相比,具有不損傷脊旁肌肉、不進入神經管道、融合面積大等優勢。然而,受陡峭的學習曲線、有限的手術視野及較高的神經和血管并發癥等因素的制約,在國內難以推廣。
我國科學家開發基于樹突狀細胞的工程化囊泡疫苗新策略
免疫療法的探索與發展旨在為腫瘤治愈尋求新突破,但由于腫瘤內部復雜免疫抑制性微環境的存在,傳統疫苗及免疫調控方法的療效受到極大限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核孔復合物胞質環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
近期,西湖大學的科研團隊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cytoplasmic ring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pore complex”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NPC中胞質環(CR)亞基的結構。
我國科學家構建單細胞環形RNA分析技術及表達圖譜
環形RNA(circRNA)是一類在真核細胞中廣泛存在的內源性非編碼RNA分子。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的發展,可以對單個細胞中環形RNA進行捕獲測定,但效率較低,僅可部分揭示單細胞分辨率下環形RNA的表達模式。因此,單細胞水平的環形RNA表達及功能研究已成為該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
科學家揭示動物感染后發熱的生理機制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揭示了與發熱相關的神經調控機制,相關成果在《Natur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A preoptic neuronal population controls fever and appetite during sicknes。
科學家發現基于跨膜干細胞因子治療組織缺血的新方法
干細胞因子(SCF)作為一種具有調節造血、神經保護等多種生物學功能的細胞因子,對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缺血性疾病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但由于SCF存在肥大細胞激活相關的毒性,使這些治療方法的應用受到限制。
新研究為個性化治療多發性硬化癥開辟新路線
多發性硬化癥(M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炎癥性疾病,好發于20至40歲人群。這種疾病是由免疫細胞引起的,它們會錯誤地攻擊大腦和脊髓神經元周圍的組織。多發性硬化會導致神經系統癥狀,如感覺障礙、行走和平衡困難以及視力受損。目前沒有治愈方法,只有緩解癥狀和降低復發率的治療手段。
科學家發現細菌不同的基因簇可以誘導鐵質細胞器的形成
細胞內的鐵平衡對細胞正常活動至關重要,鐵元素的儲存、轉運等過程會受到嚴格調控。最常見的鐵儲存模式是利用蛋白質式富集區域,如鐵蛋白和相關蛋白。雖然也有脂質式富集區域,但其形成和功能的基礎仍然未知。美國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細菌不同基因簇可以誘導鐵質細胞器的形成。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丘腦抑制會導致前額葉皮層功能的長期損害
大腦皮層發育受阻被認為是神經發育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癥)病因之一。丘腦在新生兒出生后敏感期的活動對感覺皮層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但丘腦活動是否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的發育尚不清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丘腦抑制會導致前額葉皮層功能的長期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