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抑制減重反彈的生物因子
機體為了應對長期飲食攝入減少和體重降低,機體自發性降低能量消耗,這種代償性的能量消耗降低被稱為“適應性生熱效應”,是減重過程中引發體重反彈的重要機制。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抑制減重反彈的激素。
澳大利亞發現發射無線電輻射的最冷恒星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科研人員使用CSIRO ASKAP射電望遠鏡、澳大利亞望遠鏡緊湊陣列等進行觀測得到的數據綜合分析發現,超冷褐矮星T8 Dwarf WISE J062309.94-045624.6是有記錄以來產生無線電輻射的最冷恒星。相關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上。
美國科研人員在無磁場環境下觀察到對密度波
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哥倫比亞大學等科研人員在沒有磁場的情況下直接觀察到了鐵基超導材料中的對密度波(PDW)。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雜志。
國外提出量子糾錯新方法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與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實現了使用耗散穩定壓縮貓量子比特進行量子誤差修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A》上。
瑞典科研人員實現高保真度量子位快速讀取
量子態的高保真和快速讀出是量子計算和通信的關鍵,也是量子糾錯的先決條件。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結合兩種微波技術的超導量子位讀出方案:應用擱架技術減少讀取過程中衰減誤差,對讀取諧振器進行雙音激勵以區分較高能級的量子位群。
中瑞聯合研究成功繪制獼猴大腦細胞分類圖譜
由我國科學家發起,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科研人員參與的腦科學項目,成功繪制了獼猴大腦皮層的細胞類型分類樹,并揭示了細胞類型組成和靈長類腦區層級結構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研究各類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奠定了分子細胞基礎。
英國研發光化學太空氧氣發生器
為解決當前國際空間站上氧氣發生器組件(OGA)和二氧化碳還原組件低效、易老化發生故障等問題,由英國華威大學科研人員參與的研究測試了光電化學裝置(PEC),整合了光吸收、電荷分離、轉移和催化的功能,使其能夠在微重力環境下以陸地裝置的效率生產氫氣,并能將水分解的溫度降到更低。
美國繪制出人類腎細胞圖譜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一個全國性研究團隊創建了最全面的人類腎臟圖譜,將對健康腎細胞與因腎臟疾病受損的腎細胞進行比較,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導致腎臟疾病、腎衰竭或從損傷中恢復的因素。該圖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瑞典試驗出量子連續變量多組分糾纏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雙色泵浦輸出的光束經約瑟夫森參量放大器后產生的微波頻率梳中存在多組分糾纏。科研人員使用多頻數字信號處理平臺在傳輸線路中發現了64種相關模式,其中7種模式的子集被證明具有完全不可分特性,為驗證多組分糾纏提供了依據。
我國科學家開發新型抗癌mRNA納米疫苗
信使RNA(mRNA)疫苗可實現安全高效的免疫,是一種新型癌癥免疫療法,但受到多重遞送障礙的限制,如mRNA被快速清除、細胞膜和核內體的磷脂雙分子層限制其胞內遞送、依賴佐劑誘導強烈的免疫反應等。納米顆粒有望保護mRNA免受降解,并通過淋巴管將mRNA傳遞到淋巴結。
我國科學家發現抗結直腸癌新策略
結直腸癌(CRC)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作為治療轉移性CRC的一線藥物,化療藥物卡培他濱(Cap)具有腫瘤特異性毒性和高響應率等優勢,但其血漿半衰期極短,有待開發能夠有效延緩其血漿清除的遞送系統以提高Cap的臨床療效。
我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膿毒癥肌肉萎縮潛在靶標
膿毒癥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肌肉萎縮是膿毒癥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治療消耗大量的醫療資源并產生高額的醫療費用,給患者的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然而近幾十年來,關于膿毒癥肌肉萎縮的研究成果未能有效應用于臨床,主要難題之一是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推動基礎研究的轉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