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外貿形勢持續向好,國際集裝箱運輸需求快速增長。然而,多國疫情不斷反彈,部分境外港口擁堵,導致國際物流供應鏈受阻,船舶運行效率和空箱周轉率大幅下降,集裝箱“一箱難求”,帶動海運價格飆升。
上海航交所的集裝箱運價指數顯示,11月12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為3232.37點,這一指數在去年5月還不到850點。
需求端大量外貿訂單向中國轉移。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出口17.49萬億元,同比增長22.5%,比2019年同期增長25%。
供給端全球96%以上的干貨運集裝箱和100%的溫控集裝箱由中國生產,目前制造企業正加大生產力度,但從事集裝箱生產的企業數量依然較少,疫情更是打亂了集裝箱生產的節奏。
港口擁堵,船舶運力緊張,導致一艙難求。“一箱難求”仍在持續
11月1日,往來亞洲和美國航線的五大船運公司集體調高GRI(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這是今年以來該航線運費第21次調整:40英尺標準集裝箱的平均運費調整幅度在1000美元以上,總運價超過1萬美元/箱。
運費飆升,最受沖擊的是低附加值商品。一家浙江義烏家裝用品生產商介紹,一批今年4月的訂單,原本計劃在6月交貨,可到了11月還滯留在倉庫里。另一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貨源很充足,苦于拿不到艙位和集裝箱,目前箱子在很多疫情嚴重的國家回不來。”
集裝箱“一箱難求”原因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此前,由于航運成本相對低廉,價格只有空運的1/6,全球約90%的貨物都走海路。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通過航運進出口的商品價值達2.5萬億美元,高于航空、鐵路和公路運輸的總和。而如今,航運價格直線上升,加之貨物滯留港口產生的相關成本,航運優勢不再明顯。一些公司不得已轉投空運,單次運費高達上百萬美元。
供需平衡被打破“一箱難求”、運價飛漲背后,反映出國際貿易的哪些變化?有什么深層次原因?
看需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31.67萬億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3.4%。其中,出口17.49萬億元,同比增長22.5%,比2019年同期增長25%。由于中國等亞洲國家疫情控制較好,產能充沛,不少外貿訂單向中國轉移,中國出口快速增長,出現“鐘擺式海運”,即滿箱走向歐美,空箱走向亞洲。同時,一些國家的疫情反彈令港口工人和卡車司機急劇減少,導致很多港口運力無法跟上,造成積壓、缺箱等現象。
從全球看,集裝箱運輸恢復差異較大。賈大山說,美國洛杉磯港、長灘港、紐約新澤西港前三季度集裝箱吞吐量與2019年相比,分別實現了15%、25%和19%的增長,明顯快于世界平均水平,這是導致美國港口擁堵嚴重的一大原因;歐洲主要港口恢復相對緩慢,與2019年前三季度相比,今年鹿特丹港、漢堡港和安特衛普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增長2.7%、-7%和2.6%,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看供給,全球96%以上的干貨運集裝箱和100%的溫控集裝箱是中國生產的。業內人士指出,雖然中國是世界領先的集裝箱生產國,但從事集裝箱生產的企業數量依然較少,疫情更是打亂了集裝箱生產的節奏。
在中國大陸主要航線上,今年1-8月,各主要班輪公司投入艙位數開始大幅度增長,其中北美航線運力達到911萬標箱,比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40.2%和24.8%;西北歐航線運力為567萬標箱,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23.7%和8%。同時,航運企業采取將散運船改為集裝箱船、將其他航線船舶調到中國航線、制造新船舶等措施,有效緩解了集裝箱供不應求的現象。
由于目前國內仍有不少積壓訂單,集裝箱船裝載率仍處高位,短期內運價難以降下來。
知前沿,問智研。智研咨詢是中國一流產業咨詢機構,十數年持續深耕產業研究領域,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專業的角度、品質化的服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專注于提供完善的產業解決方案,為您的投資決策賦能。


2025-2031年中國集裝箱(包括運輸液體的集裝箱,經特殊設計、裝備)行業市場運行態勢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2025-2031年中國集裝箱(包括運輸液體的集裝箱,經特殊設計、裝備)行業市場運行態勢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共十五章,包含2025-2031年中國集裝箱(包括運輸液體的集裝箱,經特殊設計、裝備)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2025-2031年中國集裝箱(包括運輸液體的集裝箱,經特殊設計、裝備)行業投資戰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