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公告,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于7月16日(星期五)開市。
7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情況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碳排放權其實是一種配額制度。大家都知道,現在國內正在推進“碳中和”計劃。“碳中和”計劃的目的就是減少碳排放,碳排放權就是指每家企業能夠分到的碳排放配額。
截至2021年3月,碳交易試點地區碳市場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試點范圍內,企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降”,顯示出碳市場以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效果。而鑒于全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超過40億噸,中國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近年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根據BP數據: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98.94億噸,較2019年增加了0.88億噸。
2011-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
資料來源:BP、智研咨詢整理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從微觀和近期來看,碳價主要還是由配額供需情況決定。從宏觀和長遠看,碳價由經濟運行和行業發展總體狀況和趨勢決定。”碳價過高和過低都不好。碳價過低,將挫傷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碳價過高,也將導致一些高碳企業負擔過重。合理的碳價,既可以彰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決心和力度,又能夠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激勵信號。碳價是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出現碳價波動是正常的,但是劇烈波動,過高、過低都不利于碳市場的長期穩定運行。


2023-2029年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2023-2029年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試點碳市場建設狀況分析, 2023-2029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前景與對策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