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2024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為97760.88億元,同比增長4.8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額度,并擴大其投向領域。這一政策導向推動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的擴大,以支持“兩重”項目(重大工程、重點民生項目)和“兩新”政策(新型城鎮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同時,為了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風險,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允許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這一政策使得地方政府能夠通過發行新債券來置換原有的隱性債務,從而優化債務結構、降低尾部風險。
相關上市企業:城投控股(600649)、西藏城投(600773)、安徽水利(600502)、云南城投(600239)、合肥城建(002278)、津投城開(600232)、渝開發(000514)
相關企業: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創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關鍵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市場規模、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現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展趨勢
一、行業概述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 LGFVs),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事業單位等通過財政撥款、土地注入、股權劃轉等方式設立,以市場化形式進行融資并承擔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的法人實體。其核心功能是突破地方政府直接舉債的法律限制,通過企業化運作籌措資金,用于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市政、棚改等)、公共服務項目以及土地開發等。2013年銀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強2013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3)10號)根據融資平臺自身現金流覆蓋情況將融資平臺分為全覆蓋、基本覆蓋、半覆蓋和無覆蓋等四類。
二、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1988年至1993年的萌芽期,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化解傳統中央單一投融資模式帶來的矛盾,加快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推動地區主導產業發展,中國投融資體制改革開始推進。1988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投資管理體制近期改革方案的通知》,實現了由單一的中央投融資模式向中央與地方共同投融資模式的轉變。地方政府開始成立專業投資公司,如上海久事公司(1986年成立)和上海城投(1992年成立),這些公司成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前身。
1994年至1997年的創立期,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后,地方財政資金實力降低,導致其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較為乏力。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限制與約束,使得各級地方政府開始設立投融資平臺公司作為融資載體。
1998年至2007年的推廣融合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增加投資來刺激地方經濟的發展。1998年,安徽省蕪湖市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單大額貸款協議(打捆貸款)。2002年,重慶市政府建立了八大投融資平臺公司,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主要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在更大范圍內建立更廣泛的融資渠道打開了方便之門。
2008年至2009年的快速發展期,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產生的沖擊,化解地方配套資金不足的問題,中國在2008年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央政府啟動了“4萬億”的投資計劃,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融資迅速增加。各商業銀行積極支持國家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平臺融資迅速增加,銀行貸款和城投債的規模均大幅增長。
2010年至今的規范整頓期,隨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規模的迅速擴張,債務風險逐漸凸顯。2010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了全面清理規范。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43號文),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此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開始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向市場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方向轉變。
三、行業產業鏈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涉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設立、資金籌措以及相關服務的提供。其中,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設立主體。資金籌措主要通過政府財政資金、專項基金、發行債券、銀行貸款、非標融資(如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等)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其資金提供方包括地方政府、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相關服務則包括債券評級、會計審計、法律咨詢等。產業鏈中游主要涉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資金運用和投資決策。產業鏈下游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整理與開發、公用事業、公共服務、產業園區開發、保障房與棚戶區改造、金融服務等行業。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四、相關政策
近兩年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相關政策聚焦于債務風險化解、融資管理優化、平臺轉型升級以及強化金融支持等多個核心領域。特別是在債務風險化解方面,2024年9月,財政部受國務院委托,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詳細報告了當年的預算執行情況,其中特別強調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化解工作。
報告指出,統籌好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進一步落實好一攬子化債方案,省負總責、市縣盡全力化債,逐步降低債務風險水平。加強融資需求端和供給端管控,阻斷新增隱性債務路徑。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機制,加強跨部門數據信息共享應用,堅決遏制化債不實和新增隱性債務。分類推動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完善專項債券管理制度,強化項目資產管理、收入歸集,確保按時償還、不出風險。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不僅有助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現穩健發展,也為整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行業現狀
所謂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是指各級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資為主要經營目地的公司,包括不同類型的城市建設投資(城投)、城建開發、城建資產公司。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是政府給予劃撥土地、股權、規費等資產,包裝出一個從資產和現金流上可以達到融資標準的公司,以實現融資目的,把資金運用于市政建設、公共事業等項目。其債務雖以企業名義舉借,但實際資金多用于公益性項目,與地方政府信用存在隱性關聯,因此也被視為地方隱性債務的重要載體。
以城投公司為例,自2010年起政府開始加大對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力度,此后陸續有企業宣布退出政府融資平臺。城投公司退平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依據國發〔2010〕19號文,退出銀監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名單;二是結合國發〔2014〕43號文,退出財政部平臺名單或國家審計署2013年全國政府性債務涉及名單;三是參考國發〔2021〕5號文,強調自身不涉及政府隱性債務,并剝離政府融資職能,退出融資平臺名單。其中退出銀監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體最多,早期(原)銀監會將客戶分類為整改為一般公司類客戶,也指此處的退平臺主體。而2023年以來新增退平臺主體主要退出的是第三類名單,并強調自身不涉及政府隱性債務。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2151家主體發布“退平臺”公告,2015年和2023年融資主體退平臺數量達到高峰,分別為823家和677家。其中2015年的高峰或與國發〔2014〕43號文明確提出剝離平臺公司的融資職能有關,主要退出財政部平臺名單;而2023年退平臺數量再次激增與政府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政策取向有一定聯系,主要退出上述第三類名單。分省份來看,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披露為退平臺主體數量較多,約占整體的46.68%,江蘇省披露為退平臺主體數量最多,達到596家。
2024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為97760.88億元,同比增長4.8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額度,并擴大其投向領域。這一政策導向推動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的擴大,以支持“兩重”項目(重大工程、重點民生項目)和“兩新”政策(新型城鎮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同時,為了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風險,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允許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這一政策使得地方政府能夠通過發行新債券來置換原有的隱性債務,從而優化債務結構、降低尾部風險。
六、重點企業經營情況
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在政策引導和市場環境變化的雙重作用下,競爭格局逐漸發生變化。行業競爭格局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分化特征。東部發達地區和部分經濟強省的融資平臺在資源獲取、項目運營和市場化轉型方面更具優勢,而中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省份的平臺則面臨較大壓力。特別是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的融資平臺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前列,這些地區的平臺在市場化轉型和債務化解方面表現突出。
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中國第一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旨在為上海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作為政府融資平臺的典型樣本,上海城投在多個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早期主要通過政府信用背書和規劃費、建設費為杠桿進行融資,支持公共設施建設。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上海城投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包括發行城投債、利用外資、特許經營權轉讓等。2024年前三季度,城投控股營業收入為9.16億元,同比下降33.84%;歸母凈利潤為-2.16億元,同比下降173.36%。
西藏城市發展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城市開發與運營平臺,承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項目及房地產開發等任務。作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該公司在推動西藏城市化進程、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西藏城投在礦物投資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公司控制的鹽湖為國內前三大鹽湖之一,擁有豐富的碳酸鋰儲量。通過投資開發鹽湖資源,公司不僅為自身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做出了貢獻。2024年前三季度,西藏城投營業收入為2.23億元,同比下降84.44%;歸母凈利潤為-1.49億元,同比下降342.35%。
七、行業發展趨勢
1、聚焦核心業務,提升市場化運營能力
未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更加聚焦核心業務,逐步剝離非核心的公益性職能,向市場化運營主體轉型。這一轉型的核心是通過注入非公益性資產、優化資產結構,提升平臺的市場化業務能力和盈利能力。例如,部分平臺將轉型為產業投資控股公司,助力地方特色產業或主導產業發展。同時,平臺公司將通過專業化運營,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城市治理水平,參與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建設等項目。這種轉型不僅有助于平臺公司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還能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降低債務風險,優化融資結構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通過多種方式降低債務風險,優化融資結構。一方面,平臺公司將通過債務重組、資產證券化、股權融資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降低對傳統債務融資的依賴。例如,資產證券化(ABS)和不動產投資信托(REITs)將成為重要的融資工具,幫助平臺公司盤活存量資產,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平臺公司將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優化債務結構,控制債務規模。政策引導將促使平臺公司更加注重資產質量和財務健康,減少過度負債和無效投資。通過這些措施,平臺公司不僅能夠降低債務風險,還能提升信用等級,降低融資成本。
3、合規經營,推動可持續發展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更加注重合規經營。未來,平臺公司將嚴格遵守國家政策法規,確保融資行為的合規性,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例如,平臺公司將通過建立健全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加強債務管理和資金使用效率,確保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規性。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透明化,平臺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將更加健全,提高市場參與者的信心。這種合規經營的模式不僅有助于平臺公司提升治理水平,還能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重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分析,國外地方政府融資體系發展經驗,2025-2031年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趨勢與展望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