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我國食糖生產歷史悠久,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的傳統特色產業之一。我國白糖生產主要來自甘蔗和甜菜的提煉,其中以甘蔗糖為主。近年來,隨著研究開發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白糖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產能提取不斷提升,但受國內糖料生產供應量減少影響,國內白糖生產規模出現小幅下滑。據統計,2023年,我國白糖生產總量為897萬噸,同比下降6.17%,較2015年生產規模縮減了159萬噸。
關鍵詞:白糖行業發展歷程;白糖行業產業鏈;白糖
一、行業概況
白糖是由甘蔗和甜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糖。白糖色白,干凈,甜度高,主要可分為二大類,即白砂糖和綿白糖。國外食用較多的是白砂糖,綿白糖主要在中國飲食文化圈內的國家或地區食用較多。各國對白砂糖的標準和分類不盡相同。我國把白砂糖根據精煉程度的不同,劃分為四個級別,分別是精制白砂糖、優級白砂糖、一級白砂糖、二級白砂糖。綿白糖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精制綿白糖、優級綿白糖、一級綿白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一,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后,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制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制糖業。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制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制糖業的機械化。20世紀30年代,我國興起了機械化制糖熱潮,但未形成機械化制糖工業體系,制糖業基本上還處于手工業階段。
1949年至1958年是我國糖業發展史上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恢復了建國前已停產的5座機械化制糖廠,新建了24座日處理糖料1000噸以上規模的大型機械化制糖廠,新增年產糖能力170萬噸。與此同時完成了對12萬噸土法制糖產糖能力(當時土法產糖總能力為36萬噸)的機械化、半機械化改造。
1959年至1977年,我國白糖業生產進入建設徘徊期。由于“三年困難”和“十年動亂”,全國食糖產量由1958跨1959年制糖期110.25萬噸下降到1961跨1962年制糖期31.19萬噸。1965跨1966年制糖期,全國食糖產量達到155.4萬噸的歷史最好產糖水平。文革時期,許多有利于發展糖業生產的經濟政策受到批判,嚴重挫傷了農民種植糖料的積極性,糖料與食糖生產十年徘徊停滯。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糖業生產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廣泛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為扭轉國內食糖市場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經過改革、調整、發展,實現了食糖自給,略有盈余,滿足了人民的需求。
1991年至今,我國白糖業跨進市場經濟發展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1991年國務院調整食糖經營管理有關政策,將食糖收購調撥計劃由指令性計劃改為指導性計劃,通過對食糖生產經營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目前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產糖國之一,僅次于巴西和印度。
二、產業鏈
甘蔗和甜菜是生產食糖的主要原料,因此白糖產業鏈上游行業主要為甘蔗種植業和甜菜種植業,我國在糖料種植區域分布上呈“南甘北甜”的格局;同時還包括磨碎機、壓榨機、過濾機的制糖設備制造以及煤炭、電力等能源供應行業。中游主要是制糖行業,白糖制造企業通過對甘蔗、甜菜進行壓榨、加熱、分蜜等工藝流程得出成品糖。下游消費領域則分為工業消費和民用消費。其中,工業消費包括食品加工(烘焙、糖果、飲料、乳制品等)、凝固劑、去污劑等;民用消費則主要為餐飲行業和居民個人食用。
1、上游
白糖應用范圍廣泛,屬于國家戰略儲備品之一,因此,甘蔗、甜菜這類糖料產品一直是我國農業種植的重點作物。近年來,由于糖料種植經濟效益下滑,使得農戶糖料種植整體意愿下降,疊加國內北方玉米擴種,北方甜菜種植面積縮減,導致我國糖料生產供應情況出現波動。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糖料生產總產量為11372.57萬噸,同比增長1.26%,與2017年產量相比縮減了6.27萬噸。其中,甘蔗年產量為10456.55萬噸,同比增長1.15%,與2017年產量相比增加了16.12萬噸;甜菜年產量為916.02萬噸,同比增長2.54%,與2017年產量相比縮減了22.39萬噸。
受氣候條件影響,我國糖料分布呈“南甘北甜”的布局,即甘蔗種植地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種植地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全國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之比約為15:1。
從甘蔗產量來看,雖然南部各省均有甘蔗生產,但廣西、云南、廣東這三省無疑占據了甘蔗產量的頭三把交椅,合計甘蔗產量可達全國甘蔗產量的99%。而從甜菜產量來看,類似于甘蔗生產分布情況,北方各省均有甜菜種植,但主要以新疆和內蒙古兩省為主,這兩省甜菜產量占全國甜菜產量比例可達95%。
2、中游
我國食糖生產歷史悠久,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的傳統特色產業之一。我國白糖生產主要來自甘蔗和甜菜的提煉,其中以甘蔗糖為主。近年來,隨著研究開發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白糖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產能提取不斷提升,但受國內糖料生產供應量減少影響,國內白糖生產規模出現小幅下滑。據統計,2023年,我國白糖生產總量為897萬噸,同比下降6.17%,較2015年生產規模縮減了159萬噸;行業規模為808.35億元,同比下降3.71%,較2015年復合增長0.98%。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白糖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受上游原材料生產規模發展變動影響,近年來我國白糖產品生產規模出現縮減,而隨著國內工業生產規模擴張、居民食糖消費需求提升,我國市場白糖供需情況持續偏緊,因此近三年來全國白糖產品銷售均價開始呈現逐年上升態勢。據統計,2023年我國白糖市場均價為6346元/噸,同比增長11.22%,較2015年均價復合增長了3.35%。
3、下游
目前我國居民年人均白糖消費量(包括各種加工食品用糖)已達到11.5公斤,同時國內食品工業、飲料業、飲食業等用糖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全國白糖工業消費的穩步上升。數據顯示,我國白糖消費需求有64%來自于工業用糖消費;剩余的36%來自于居民消費,其中居民白砂糖消費量占全國白糖消費總量的27%,居民綿白糖消費占比為9%,白砂糖仍是居民消費的主要白糖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受白糖生產量下滑影響,國產白糖消費總量出現下降態勢,部分市場消費空缺則由進口產品補足。除去進口補足產品規模,據統計,2023年全國白糖消費總量為1273.79萬噸左右,同比下降了13.42%。
三、發展趨勢
1、白糖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產業消費結構日益高端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我國白糖市場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特別是在冷飲、烘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下,白糖的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增加。此外值得注意是,國內白糖消費以居民直接消費和工業用糖為主,其中工業用糖占比較大。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市場高品質白糖消費需求將不斷增加。
2、國內白糖供應壓力或將進一步提升
根據中國糖業協會的數據,2023/24年制糖期全國共生產食糖996.32萬噸,同比增加99萬噸,增幅11.03%。這表明我國白糖行業在增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國內糖料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的限制,白糖市場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這部分缺口主要通過進口糖來補充。因此自2023年以來,我國糖漿、白砂糖預拌粉進口數量驟增,對國內食糖供應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國內食糖消費被低價糖源所替代,進而導致產銷區價格倒掛。在國際糖價下跌后,糖漿、白砂糖預拌粉的進口成本降低,2024年出現進口進一步放量增長趨勢,加劇國內供應壓力。
3、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共識
面對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的壓力,白糖生產參與者將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生產商將通過推廣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環保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加強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實現白糖生產全過程的綠色化和低碳化,以在不斷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和公信力的同時,推動白糖行業可持續發展。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白糖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白糖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白糖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共十三章,包含2020-2024年中國白糖原料市場運行局勢分析,2025-2031年中國白糖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2025-2031年中國白糖行業投資風險及戰略研究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