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回700余公里行程,只加了20余公斤氫氣。和同噸位燃油車比較,不僅燃料成本每公里便宜了0.25元,并且動力更足、提速更快、噪音更低,駕駛舒適度更高——這是前不久,由重慶慶鈴汽車公司主導、在成渝高速公路上作的一次測試,也是國內氫能卡車首次在跨省干線道路上進行實載測試。
氫能汽車,是以氫作為驅動力的汽車,主要分為氫內燃機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兩類,后者是重慶氫能汽車發展的主攻方向——率先在客車、貨車等商用車領域進行投放,將是重慶造氫能汽車的主要應用領域。
“這趟氫能卡車的示范運行不僅貫通了‘成渝氫走廊’,也體現出重慶造氫能卡車的高性能、低氫耗和可靠性。”一位汽車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重慶造汽車,已“氫裝”上陣。
搶先機
多家渝企加大氫能汽車開發力度
氫能,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20%的能源終端需求,屆時氫能汽車將占全球汽車總量近25%。為此,多年來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都在圍繞氫能汽車產業進行布局。
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拉開我國大規模發展氫能汽車的序幕。此后,重慶多家車企加大氫能開發力度,搶占市場先機。
“此次跨省干線道路實測的氫能卡車,正是慶鈴多年深耕氫能源開發的結果。”慶鈴汽車總經理羅宇光說,2018年初,公司就制定了“制造樣車—獲取資質—量產量銷”的氫能汽車產業“三步走”戰略。隨即,慶鈴汽車攜手德國博世公司,共同推動氫能汽車在商用車領域應用,并在2021年8月實現產品下線。
2019年,上汽紅巖投身氫能重型卡車開發,目前已推出“杰獅”等多款氫能重卡車型,2021年10月還在內蒙古布局建設了全球首個萬輛級氫能重卡生產基地。
早在2009年,長安就涉足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究。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5輛長安志翔氫燃料電池車參與了為期半年的示范運行。近年來,長安汽車先后參與多個國家級氫能汽車項目研究,2021年3月,長安CS75燃料電池乘用車入選工信部氫能汽車目錄。
2020年3月,重慶出臺《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并正式提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基地”構想,發展氫能汽車成為推動全市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目前重慶氫能汽車產業發展跟上了國內外氫能產業發展潮流,先期投放市場的一批氫能汽車,已展現出重慶造的性能特色。”市經信委汽車處人士稱。
有底氣
本土氫能汽車產業優勢明顯
發展氫能汽車,重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市經信委副主任涂興永介紹,氫氣主要來自于天然氣的重整,重慶豐富的天然氣、頁巖氣資源,為氫能源產業提供了資源基礎。同時,位于長壽、涪陵等地的多家化工企業都有非常豐富的副產氫氣,年產量總計超過10萬噸,如長壽金宏氣體、潼南萬利來等化工企業已建成副產氫提純裝置,實現了車用氫氣銷售。
另外,作為國家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重慶現有整車企業21家,整車產品譜系齊全。其中,上汽紅巖、慶鈴汽車、長安汽車這3家企業已上市7款氫能汽車,后續氫燃料電池整車還將陸續研發推出。
在氫能汽車的核心配套和公共平臺方面,重慶也有發展基礎。目前重慶已集聚了德國博世、國鴻氫能、明天氫能、德燃動力等一批國內外知名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部件企業,形成較強的本地配套能力;擁有中國汽研、招商車研等國家級汽車行業質量檢測機構,已啟動國家氫能動力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初步建成氫燃料電池汽車測試驗證公共服務體系。
在終端環節——加氫站建設方面,重慶也在積極行動。2021年4月,全市首批3座加氫站分別在兩江新區和九龍坡區集中開建,3座加氫站的加氫能力均為1000公斤/天,建成后每天可滿足300臺氫能源公交車加氫需求。
“正是基于這些良好基礎和比較優勢,重慶氫能汽車產業將通過補鏈成群,形成一批氫能汽車應用場景。”涂興永表示,包括上游原料端(制、儲、運、加氫)、中游制造端(電堆、系統集成及關鍵零部件等)和下游應用端(車輛示范運行),預計到2023年,從制氫、加氫、關鍵核心部件配套到整車制造的重慶氫能汽車產業集群將初見規模。屆時,全市將建成10座加氫站,推廣1000臺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行,培育氫能汽車產業鏈企業超過50家,實現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強推動
實施一攬子氫能汽車發展措施
2021年智博會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布會上,重慶正式提出將實施一攬子氫能汽車產業發展措施,帶動氫能汽車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化集聚。
其中,在制氫環節,將依托長壽區、潼南區豐富的副產氫資源,推動一批化工企業加快建設氫氣提純裝置,提升氫氣制備能力,為川渝兩地的氫能汽車整車生產及運營企業提供價格較低、供給穩定的氫氣來源,持續降低生產成本。
在加氫環節,將按照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兩區兩線”布局,率先在兩江新區、九龍坡區,以及成渝高速、渝萬高速這兩條高速公路沿線加快建成一批加氫站,通過布局一批高速公路加氫站,銜接成都已建成的加氫站,共建“成渝氫走廊”。
在壯大產業規模方面,將支持慶鈴汽車、上汽紅巖、長安汽車等整車企業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品研發,提升氫燃料電池整車制造能力和水平;支持博世動力、明天氫能、國鴻氫能等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關鍵配套項目盡快建成投產,持續提升本地化配套。
氫能汽車發展力度不斷加大,是否意味著重慶汽車產業新能源板塊發展重心將從純電動轉向氫能源?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純電動汽車和氫能汽車能夠形成互補,兩者各有側重并不沖突,更不會存在取代關系。”市經信委汽車處人士表示,隨著換電方式和超級快充技術不斷更新,以換電和充電為主的純電動汽車,在以轎車、MPV、SUV為主的乘用車領域依然是主流;而氫燃料電池具有的續航里程長、燃料加注快等優勢,更適合在商用車領域如貨車、客車等方面使用,而且這些商用車行駛路線相對固定,加氫也比乘用車更方便。
“加快氫能汽車試點示范,重慶也只是提出在公交、出租、市政環衛等公共領域用車為推廣重點,尚未涉及乘用車領域。”該人士說,目前純電動汽車仍將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不過隨著氫能產業鏈不斷完善,氫能汽車產業在今后將逐步釋放更大的應用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