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鳴鑼開市。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其中福建企業40家,包括28家發電企業和12家自備電廠。
“全國碳市場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是因為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同時整個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排放數據基礎比較好,能夠充分地發揮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福建碳市場運營機構、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副總裁肖俊光認為,“福建是全國市場啟動前先行試點開展碳排放權配額交易的八個省份之一,企業履約率達100%,為企業進入全國市場做好了充分準備。”
據了解,我省納入全國市場的企業,此前已多數參與福建碳市場交易,提前布局低碳轉型。
“配額不夠就得到市場去買,如果通過減排配額有多余,就可以到市場賣。面對新形勢,發電企業破局密碼在于創新轉型。”國能(泉州)熱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國寶介紹說,國能(泉州)熱電擁有4臺燃煤火電機組,每年都需拿出部分資金購買配額。去年以來,企業完成2臺燃煤機組工業供熱系統優化改造科技項目,年可節約標煤9萬余噸、增加收益近5400萬元,減排二氧化碳25萬噸、二氧化硫826噸、氮氧化物719噸。
“賽得利所有工廠均已完成碳排放核查工作,并將參加全國碳市場的履約和交易。”賽得利(福建)纖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有效推動所屬企業的碳管理,集團特別成立了碳管理委員會,推動能源效率提高,碳排放強度逐年下降。根據目標,到2030年賽得利將實現30%碳減排,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開市首日,碳價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當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均價51.23元/噸。業內人士分析,當前國內的碳交易成交價格顯著低于國際水平,從中長期看,碳價大概率會上漲。
碳市場在促進其管控的高排放行業加快達峰的同時,也為碳減排釋放價格信號,激勵高耗能公司開始提前儲備清潔能源資產。
福能集團權屬企業有5家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首批發電企業,其中有3家此前已參與我省碳市場交易。福能集團結合我省規模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加快投資建設海上風電、陸上風電、熱電聯產等項目。2020年底,福能集團運行發電裝機519.30萬千瓦,清潔能源發電占比達49.62%。去年風電發電量可替代標準煤約91萬噸,可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約258萬噸。
據悉,目前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不再參加地方碳市場的交易。“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將逐步納入更多的高碳行業。我省碳市場試點將進一步深化,并積極對接全國碳市場。


2023-2029年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2023-2029年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試點碳市場建設狀況分析, 2023-2029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前景與對策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