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林下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各類經營主體95萬個,年產值從2013年的4575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超1萬億元。除此之外,《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中提到,到2030年,我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總面積達到7億畝,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3萬億元,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到1000家。未來,在相關產業政策的穩步落實、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技術水平持續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國林下經濟行業有望得到進一步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定義及分類
林下經濟是指在森林或者林地之下進行的各類農業生產活動,這些活動通常與林業生產相輔相成,旨在提高林地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市場分類來看,林下經濟可以分為林下種植業、林下養殖業、林下采集業、林下加工業、林下旅游業等幾個類別。林下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間資源,實現了林木生長與其他生產活動的協調發展,不僅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增加農民收入,還對維護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氣候條件等具有積極作用,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行業政策
林下經濟作為生態、高效、循環經濟,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為進一步引導和推動全國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我國從金融、科技、林地利用等多方面強化對林下經濟的政策支持,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驅動下,林下經濟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如2023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探索多元化林業貸款融資模式,加大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支持林下經濟發展。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的前提下,可依法利用公益林的林下資源、林間空地、林緣林地等,適度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富民產業。
三、行業壁壘
1、技術壁壘
由于林下經濟涉及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掌握相應的技術。缺乏這些技術的農戶難以有效開展林下經濟活動,導致產量和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同時,林下經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用環保、可持續的技術手段,這進一步增加了技術門檻。因此,要想在林下經濟行業取得成功,必須不斷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
2、資金壁壘
林下經濟項目通常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用于購買種苗、建設設施、采購設備等,而這些投入對于許多農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此外,林下經濟的回報周期相對較長,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以維持運營,這也給資金實力不足的農戶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要想成功開展林下經濟,必須具備足夠的資金實力,或者通過尋求政府支持、合作伙伴等方式籌措資金,以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持續發展。
3、市場壁壘
林下經濟產品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態優勢,但受限于市場認知度和品牌影響力,產品銷售面臨較大挑戰。新進入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進行市場調研、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才能逐步打開市場銷路。同時,林下經濟產品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型企業和品牌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新進入者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具備強大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能力。
四、發展歷程
我國林下經濟經歷了起步、探索、發展和轉型升級四個階段。現如今,行業步入轉型升級階段,林下經濟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向綠色、高端方向邁進,加強科技創新,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緊密,推動健康可持續發展。總的來看,我國林下經濟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未來有望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五、產業鏈
林下經濟行業產業鏈上游環節主要包括森林資源的培育與保護、林地資源的獲取與管理,以及林下種植、養殖所需原材料和技術的供應。這一環節是林下經濟產業鏈的起點,直接關系到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合理利用林地資源,以及引進先進技術和優質原材料,上游環節為林下經濟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林下經濟行業產業鏈如下圖所示:














林下經濟的主要應用行業廣泛而多樣,主要包括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以及森林旅游業。在種植業中,通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開展如中藥材、果樹等作物的種植。養殖業則利用林地空間進行家禽、畜牧等養殖活動。采集業則聚焦于木材、草藥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同時,依托森林的自然環境和景觀,發展森林旅游業,為當地經濟帶來收入,并推動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
林下經濟產業鏈下游領域廣泛而多樣,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業、醫藥制造業、旅游業,以及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批發零售業(如超市、農貿市場)等領域。如食用菌、野菜等直接進入人們的日常飲食;人參、靈芝、黃芪等則被廣泛應用于中醫藥和保健品,同時,林下經濟和鄉村旅游相結合,為消費者提供休閑體驗活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六、行業現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林下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各類經營主體95萬個,年產值從2013年的4575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超1萬億元。林下經濟提供林菌、林藥、林茶、林菜、林禽、林畜、林蜂等豐富多樣的森林食品和中藥材,年產林禽49億只、林畜5000多萬頭,對保障糧食安全和健康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除此之外,《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中提到,到2030年,我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總面積達到7億畝,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3萬億元,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到1000家。未來,在相關產業政策的穩步落實、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技術水平持續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國林下經濟行業有望得到進一步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七、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深入
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林下經濟作為一種生態友好型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高度契合,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通過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可以有效利用林地資源,提高林地綜合效益,還能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深入為林下經濟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市場機遇。
(2)產業融合進程持續推進
隨著經濟的多元化和產業的交叉融合,林下經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生產模式,而是與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結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這種融合不僅拓展了林下經濟的市場空間和盈利模式,還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力。同時,產業融合也促進了林下經濟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了整個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因此,產業融合進程的持續推進為我國林下經濟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社會資本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隨著林下經濟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開始涌入這一領域,為林下經濟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現代化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不僅用于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還用于引進先進技術、優化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了林下經濟的效率和競爭力。同時,社會資本的參與也促進了林下經濟與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的緊密合作,為林下經濟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2、不利因素
(1)技術研發水平有待提升
盡管林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當前一些地區的技術研發水平相對較低,制約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具體來說,技術研發不足導致林下經濟產品的品種單一、品質不穩定,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缺乏先進的技術支持也影響了林下經濟的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提升技術研發水平對于推動我國林下經濟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培養專業人才,推動林下經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隨著林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涌入這一領域,市場參與者數量激增。這導致了市場競爭的加劇,各個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如降低價格、加大宣傳力度等。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僅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還可能導致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發展,甚至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此外,市場競爭的加劇也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一旦市場變化或競爭對手策略調整,就可能對企業造成嚴重沖擊。
(3)基礎設施亟需進一步完善
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我國林下經濟行業的發展。交通不便使得產品運輸困難,限制了市場范圍;倉儲和冷鏈物流設施不足導致產品易損難存,影響了產品質量和供應鏈穩定性;加工設施缺失使得產品附加值提升受限,無法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信息通訊設施落后則阻礙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和現代經營模式的應用。這些問題使得林下經濟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難以充分發揮其潛力,阻礙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八、競爭格局
從競爭格局來看,我國林下經濟行業相關企業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尚未形成市場規模大、競爭力強勁的頭部企業。同時,受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差異顯著的影響,林下經濟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各地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如廣西中港高科國寶金花茶產業有限公司發展林下“立體套種”;安徽省九華府金蓮智慧農業有限公司開展黃精種植;海南卓津蜂業有限公司致力于林下蜜蜂的養殖和生產;江西省元寶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推動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各地紛紛結合自身實際,發展適應當地環境的林下經濟,未來,隨著各企業不斷加大產業技術研發,持續擴大種養殖面積,相關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帶動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助力林下經濟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九、發展趨勢
我國林下經濟行業的發展趨勢表現為多元化和綜合性的發展模式,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結合。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產業模式,正逐漸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總體來看,未來,我國林下經濟行業將朝著生態友好、產業鏈完整、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的方向發展,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積極貢獻。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2024年中國林下經濟行業政策匯總、產值規模及趨勢研判:數字技術持續賦能,行業規模加速擴容[圖]](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330/ce25a2275c336b52d58303ed80fb7924b3fd1022.png?x-oss-process=style/w320)
2024年中國林下經濟行業政策匯總、產值規模及趨勢研判:數字技術持續賦能,行業規模加速擴容[圖]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有序擴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模,持續優化林下經濟產業布局,不斷增加林下產品有效供給,提高市場認可度;繼續推進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多種生產經營主體,穩步提升林農綜合收入。在政策及市場消費的雙重驅動下,近年來我國林下經濟產業規模呈現日益增長態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至2023年,全國林下經濟產值總規模已達到1萬億元以上,為國家農業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