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540
20000
1
醫藥行業2025年展望:乘風而起 開啟創新增長新周期
2024 年回顧:截至2024 年12 月9 日,MSCI 中國醫藥指數/恒生生物科技指數年內分別下跌16%/10%,分別跑輸MSCI 中國指數(上漲16%)/恒生指數(上漲20%)。盡管醫藥指數年末較年初仍呈下跌態勢,但下半年表現較上半年有所好轉。目前MSCI 中國醫藥指數前瞻市盈率為23x,較過去5 年均值低1.0 個標準差。在所有的子板塊中,表現最好的板塊為醫藥流通及創新藥兩個板塊,YTD 分別錄得14.4%及13.6%的板塊漲幅;表現最差的板塊為連鎖藥店、互聯網醫療及醫療服務,YTD 分別錄得29.8%、18.1%及14.0%的板塊跌幅。
醫藥行業周報:PHARMA創新成果顯著 邁入商業化收獲階段
本周醫藥市場表現分析:本周滬深300 指數下跌(-2.70%),醫藥行業下滑(-2.05%),整體板塊缺少主線,個股漲幅方面,本周漱玉平民、老百姓等藥店標的超跌反彈。近期醫藥整體行情表現疲軟,短期建議關注:1)超跌、邊際預期改善個股:在市場風格、醫藥政策等因素影響下,前期多個板塊和個股跌幅顯著如醫療設備(開立醫療、澳華內鏡等),建議積極關注后續邊際變化;2)院內資產:
醫藥行業研究:板塊持續筑底 關注中報業績超預期個股(附復發/難治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專題研究)
本周周報我們梳理了r/r AML 的流行病學、診療路徑等,重點關注CD33 靶向藥用于該適應癥的研發進展,其中百利天恒的BL-M11D1 是具有更寬治療窗口的CD33 ADC,有望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醫藥行業4月策略報告:否極泰來 多因素支持醫藥板塊企穩走強
年初至今(2024年1月2日~3月29日)以來醫藥指數-9.6%,30個一級子行業位于倒數第2名,但東吳醫藥團隊認為:4月份醫藥板塊很可能震蕩后企穩回升
我國科學家為吲哚布芬治療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高級別臨床證據
抗血小板治療是卒中二級預防的主要手段之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作為可逆的血小板環加氧酶抑制劑,吲哚布芬相比于阿司匹林可能具有較低的出血風險,并且如果發生出血可在停藥后迅速止血。
科學家揭示hPSC衍生的施萬細胞可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疾病建模和藥物研發
施萬細胞(Schwann cells,SC)是周圍神經系統中主要的膠質細胞。SC與許多疾病有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其中之一。
我國科學家發現強化降壓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風險
高血壓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發生和全因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但在中、低收入地區,高血壓控制面臨著多重障礙,如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醫療保健、抗高血壓藥物的成本和可用性、健康素養低以及對高血壓狀況的認識不足等。因此,對于這些地區的高血壓患者,急需提供有效的高血壓控制策略和可操作方案。
醫藥行業回歸創新驅動 政策演變倒逼企業加速轉型
2022年,該產品銷量大幅增長,致使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具體來看,上海誼眾2022年度主營業務中,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膠束收入為2.36億元,同比增長5680.56%,占營業收入的99.89%。
我國科學家揭示聚酮合酶的C-N鍵形成機制
聚酮合酶(PKSs)是自然界中一系列強大的多功能酶,能夠合成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包括:抗生素,降膽固醇藥,抗腫瘤藥以及免疫抑制劑。由于其具有功能多樣、結構復雜等特點,探究PKSs的基本催化機制一直是微生物天然產物合成,進而衍生新型藥物的研究焦點之一。
科學家發現大腦免疫系統與癲癇之間的聯系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特征是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病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與癲癇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近期,愛荷華大學和阿拉巴馬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氧化應激和大腦先天免疫系統的激活會使癲癇發作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