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141626
0
2
國外研究揭示束縛態完全控制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聯合研究報告了一種新型微波架構。這種架構由超導諧振器組成,并被嵌入兩個頻率可調的人工原子,實驗研究了單激發子空間和雙激發子空間中的原子—場相互作用和先前未探索的耦合狀態。
國外研究發現細胞基因表達新機制
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歐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胞分化基因表達機制。該研究項目名為“植物減數分裂的調控及其操作技術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上。
國外研究發現藻類光收集復合物二聚體高分辨率模型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生命科學實驗室聯合研究揭示了綠藻萊茵衣藻的葉綠體PSI,其組織為同二聚體,包括40個蛋白亞基和118個跨膜螺旋,為568種色素提供支架。
國際團隊研發出超高速全息磁記錄方法
波蘭比亞韋斯托克大學和華沙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家與來自日本和荷蘭的科研人員合作,提出一種利用超高速磁記錄來創建和顯示動態全息圖像的新方法。
國外研發珊瑚幼蟲計數系統以保護珊瑚礁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使用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AI)技術,開發了珊瑚產卵和幼蟲成像相機系統(CSLICS)和珊瑚生長評估(CGRAS)系統,可對珊瑚產卵數量進行自動化密集型計數并實時監測珊瑚幼蟲成長過程,從而幫助珊瑚幼蟲量化繁殖,以拯救白化的大堡礁。
美國NASA實驗室擬制造新一代近地天體追蹤太空望遠鏡
近日,美國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宣布其“近地天體勘測者”(NEO Surveyor)望遠鏡已通過嚴格的技術和項目審查,將進入最終設計制造階段,并將制定其技術、成本和進度基準。
科學家繪制人腦嬰兒階段的多面圖譜
人類腦圖譜是理解腦結構和功能的基石,用于處理分析從不同個體收集的大腦特征。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團隊繪制人腦嬰兒階段的多面圖譜。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Methods》,題為:Multifaceted atlases of the human brain in its infancy。
我國科學家開發監測細胞間直接接觸通訊的技術
監測多細胞生物中的細胞間通訊對于理解胚胎發生和腫瘤發生等多種生物學過程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開發了一種用于監測小鼠細胞-細胞動態接觸的技術,并通過永久性標記細胞間的接觸來追蹤細胞接觸過程。
科學家利用RNA的相分離對大腸桿菌進行空間工程化設計
生物化學過程通常需要特定的空間和微環境。在細菌中普遍缺乏細胞器,這限制了以生物技術手段在細菌內設計復雜的生化反應。法國巴黎大學研究團隊利用RNA的相分離對大腸桿菌進行空間工程化設計。
我國科學家破解首個苦味受體結構
味覺由存在于味蕾中的味覺受體介導產生,而苦味受體(TAS2Rs)是味覺系統中比較特殊的一類受體。由于缺乏結構信息,苦味受體TAS2R46的配體識別模式、受體激活及信號轉導機制等仍然未知。近期,上海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在馬錢子堿激活人源苦味受體TAS2R46的結構基礎研究中取得突破,破解了首個苦味受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