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持續推進全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在實現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全國“一張網”方面,目前共有維權援助機構1000余家,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
國家知識產權局2021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22日在北京通過線上方式舉行,圍繞知識產權援助服務、地理標志統一認定、知識產權代理行業“藍天”專項整治行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申請等備受關注的話題,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云分別予以分析解答。
知識產權維權援助規劃全國“一張網”
張志成表示,維權援助是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方式,也是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的重要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持續推進全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2020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構建橫縱協調、點面結合、社會共治的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實現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全國“一張網”。
他介紹說,中國目前共有維權援助機構1000余家,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2020年共辦理維權援助申請3.3萬余件,提供咨詢指導服務4.3萬余次,提供知識產權侵權判定參考意見9384件。另外,目前全國參與維權援助服務的高校達到194個、社會組織386個,全國知識產權保護志愿者5200余人,維權援助專家5100余人,維權援助社會共治力量日漸充實。
在加強平臺建設方面,2020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改版上線中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線上服務平臺,初步整合了全國維權援助資源,并實現線上案件受理、答復反饋、信息報送、資源共享等功能。2020年,平臺共發布國內外維權案例61個,國家和地方維權援助政策法規112項,維權援助知識庫問答196個,網站訪問量達到54萬次,進一步方便權利人和社會公眾的維權。
同時,中國各地均出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權援助的政策文件,推動維權援助服務體系向基層延伸。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機制,優化線上服務平臺,指導各地繼續提升服務能力,更好服務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需求。
2020年地理標志直接產值逾6398億元
張志成說,國家知識產權局推進地理標志統一認定,重點圍繞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建設、強機制創新、加強政策引導“四個加強”,開展地理標志保護和專用標志使用監管工作。
頂層設計上,統一專用標志,有效增強區域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效益。2020年新核準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企業1052家,較往年同期增長195%,年度新核準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生產者實現“三連增”。根據初步測算,2020年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市場主體直接產值總計6398.06億元。
制度建設上,健全工作機制,齊抓共管加強地理標志嚴格管理。完善地理標志保護政策、制度和標準,組織全國各省(區、市)選取近10%的地理標志產品開展特色質量監督抽查,依法處置地理標志侵權和假冒地理標志專用標志行為。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分四批次注銷201家市場主體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注冊登記。
機制創新上,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簡政放權釋放改革紅利。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社會治理等手段,加強地理標志及專用標志使用企業協同監管。開展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改革試點工作,嚴格審查標準,優化審查流程,壓縮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時間一半以上。
政策引導上,發揮職責優勢,支持企業抗擊疫情復工復產。國家知識產權局快速響應重點地區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申請核準,探索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電子商務手段推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推動地理標志保護政策宣貫進企業、進市場、進社區、進學校、進網絡。
國家知識產權局今后將進一步強化地理標志保護,擴大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覆蓋面,加大地理標志保護監管力度,建設高標準保護體系,構建高水平保護格局,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8項措施推進“藍天”行動
雷筱云指出,國家知識產權局自2019年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知識產權代理行業“藍天”專項整治行動,目的是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業監管,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藍天”行動開展以來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采取了8方面措施:一是組織機構開展全面自查和信用承諾;二是嚴厲打擊專利“黑代理”行為;三是快速打擊非正常商標、專利申請代理行為;四是集中治理專利代理“掛證”行為;五是加大對重大案件的查辦力度;六是加強對網絡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的引導;七是推進加強行業自律;八是健全長效監管機制。
其中,信用承諾方面,組織2.5萬家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和1.6萬余名專利代理師完成自查并簽署信用承諾書。長效監管方面,上線專利代理信息公示系統,建立快速反應的立體化舉報投訴網絡,依法將相應的違法違規專利代理機構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她說,“藍天”行動開展兩年來,共約談專利、商標代理機構2950家,責令整改1095家,立案查處330起,作出行政處罰182件,推動形成“面上形成聲勢、線上從嚴打擊、點上持續發力”的綜合治理局面,各類專利、商標代理違法違規行為受到嚴厲打擊,行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截至2019年底,中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達6.6萬家,同比增長8.9%。2019年全國知識產權服務業營業收入約2100億元,是“十三五”初的2.6倍。知識產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提供了有力的知識產權服務支撐。
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成效顯著
針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服務工作進展,雷筱云介紹,疫情發生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各級知識產權部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服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她說,2020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總額達到2180億元,同比增長43.9%,質押項目數超過1.2萬項,同比增長43.8%,實現“十三五”時期最大幅度的增長。同時,知識產權保險的保障金額突破200億元,惠及4295家企業。全國新增發行12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計劃融資規模69億元,實際募資超過33億元。
強化政策指導方面,新冠疫情發生后,國家知識產權局迅速行動,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和藥監局發布《支持復工復產十條》,并印發專門通知,指導全國31個省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出臺各類應急性政策文件70余件,充分發揮知識產權融資作用,及時紓困助企。
優化登記服務方面,設立質押登記綠色通道,疫情期間為5000余家企業提供即刻辦理的加急服務;大幅提高登記效率,專利質押紙質辦理壓縮至3個工作日,電子化辦理壓縮至1個工作日。
加強交流對接方面,聯合銀保監會遴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及保險典型案例,推動有關地方在53個產業園區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活動,參與活動的銀行和企業等超過1600家,通過政策宣講、經驗交流和銀企對接,實現現場簽約7.1億元。
創新金融產品方面,指導地方規范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形成多種產品模式,被國務院列入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向全國復制推廣。指導保險機構陸續推出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知識產權資產評估職業責任險以及商標、地理標志被侵權損失保險等新的保險產品,進一步豐富知識產權保險產品體系。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申請快速穩定增長
葛樹指出,近年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申請保持快速穩定增長,由2016年的0.24萬件增長至2020年的1.44萬件,年均增長達57.1%。他認為,這和中國集成電路行業持續快速發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環境不斷優化密切相關。
葛樹介紹說,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近年來增長迅速,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2020年前三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產業銷售額達5905.8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設計業銷售額占到總額的超過四成,同比增長24.1%,增速最高。
2020年,中國提交申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的企業數量達到5600余家,超過上年數量的2倍。這表明,作為企業發展核心資源,更多的創新主體更加重視技術創新保護,積極運用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這樣一個保護制度保護自身權益。
他表示,在此背景下,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將進一步做好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的審查登記和保護相關工作,為創新主體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
葛樹回答媒體相關提問時還強調,為克服疫情影響,國家知識產權局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便民利企服務,及時出臺涉及網上辦理業務、權利恢復、減少材料提交等便利化救濟措施,對涉及疫情的專利申請開通“綠色通道”,予以加快審查。這些措施,有效激發了市場創新活力,起到了對沖疫情影響的積極作用。
他透露,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繼續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審查的質量和效率,努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為激勵和保護創新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


2025-2031年中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市場動態分析及發展戰略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市場動態分析及發展戰略研判報告》共十章,包含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區域結構特征,知識產權代理企業發展概況,知識產權代理行業投資預測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