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政策】關于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的通知
生態環境部3月26日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工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年排放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以上。此次擴圍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以上,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擴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類。
此次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后,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而且有利于以市場機制,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三個行業高質量發展。
【重點數據】2023年全國移動源污染物排放總量達1924.6萬噸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4年)》,公布2023年全國移動源環境管理情況。數據顯示,移動源已成為大氣污染排放的重要來源,2023年全國移動源污染物排放總量達1924.6萬噸。從污染物類別看,一氧化碳排放量為724.9萬噸、二氧化硫為18.7萬噸、碳氫化合物為227.7萬噸、氮氧化物為926.5萬噸、顆粒物為26.8萬噸。其中,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量為1389.6萬噸,汽車在機動車排放中占比較大,汽油車和柴油車分別在不同污染物排放上占據主導;全國非道路移動源排放總量為535.0萬噸,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船舶等各類型非道路移動源在氮氧化物排放上均有一定占比。各地圍繞“車-油-路-企”開展行動,在機動車污染防治、油品質量檢查、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監管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重點事件】碳中和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工作室揭牌
3月27日,中國石化首席科學家團隊攜手碳科公司組建的碳中和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工作室在南京揭牌,將依托中國石化碳產業鏈資源,深度融合院士團隊科研實力與企業產業化能力,為構建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注入新動能。
該工作室由中國石化首席科學家指導,圍繞國家和中國石化戰略需求,打造集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創新平臺。該工作室將致力打造國際先進的碳中和技術創新體系,構建覆蓋碳全產業鏈的完備技術儲備,建設碳全產業鏈技術產業化應用平臺,全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碳中和解決方案集群,實現高效轉化與應用。構筑多層次人才匯聚高地,搭建 “高端引育+梯隊培養”人才矩陣,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環節形成人才儲備,努力構建全方位、寬領域的國內外合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在碳中和領域的影響力。
【重點事件】天津市碳計量中心成立
03月30日消息,本周,由天津市計量院與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總院,聯合創辦的碳計量中心,揭牌成立。
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碳排放計算,涉及原油勘探、開采、儲運等各流程的碳足跡計量,涵蓋能源消耗、生產排放等多項內容,計算相對復雜,目前國內也缺乏針對這一行業的計量標準。所以,石油天然氣企業在國內,還沒法進行碳交易。此次,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科學技術研究總院與市計量院共同成立碳計量中心,借助國家管網在油氣儲運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市計量院的科研優勢,制定石油天然氣行業內的碳排放計算標準,服務全行業。
碳計量中心成立后,可以為京津冀地區的上百家石油天然氣企業,提供精準的碳計量服務,并且匹配相應計量儀器,打造石油天然氣二氧化碳監測網絡。
【重點事件】首屆全球碳信用市場發展論壇在澳門舉行
2025年3月27日,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招商投資促進局、澳門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局、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的支持下,由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與澳門碳中和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廣州電力交易中心、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MCMA)、綠色發展研究院(香港)等聯合主辦的“全球碳信用市場發展論壇”在澳門成功舉辦。來自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學術界及企業界13個國家的200余位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巴黎協定》框架下碳信用市場機制創新、技術合作及區域協同展開深入探討,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與綠色低碳發展建言獻策。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及澳門碳中和研究院由云鋒基金牽頭成立,于2024年10月30日正式開業,是社會資本貫徹國家雙碳戰略、落實雙碳議程的創新實踐。
【重點事件】陜鼓簽約中石油百萬噸級碳捕集項目
近日,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鼓”)成功簽訂中石油某新能源及配套煤電、碳捕集一體化項目碳捕集裝置核心壓縮機組系統方案合同。作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重要實踐,此次簽約標志著陜鼓在助力能源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方面邁出關鍵一步,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注入強大動能。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挑戰,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作為一項關鍵技術成為破解能源行業減排難題的核心路徑,通過捕獲二氧化碳,并進一步加工利用或者將其永久封存在地質構造中,從而避免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加劇溫室效應。
作為國內具有示范效應的“新能源+煤電+CCUS”一體化工程,該項目將通過100萬噸/年的碳捕集規模,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重要示范。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將節約標煤438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76萬噸,而且將打通規模化CCUS產業全流程,實現“減碳”與“增效”的雙重突破,加快地區清潔、低碳、可持續新型能源系統的建設,助力電力行業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
此次簽約的CCUS項目,陜鼓將充分發揮“1+7”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優勢,針對項目特點定制高效節能的碳捕集技術。陜鼓提供的CCUS核心機組系統方案通過全球先進氣動計算技術,較傳統項目可降低壓縮電耗,同時保障捕集率與產品純度,機組長周期運行穩定性可得到明顯提升。
【重點事件】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聚焦研討“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低碳發展”
3月28日,2025年中關村論壇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3月28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來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英國皇家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以及行業領軍企業的中外8位院士專家,圍繞“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主題開展深入交流,共同探討人工智能(AI)技術在推動能源系統與流程工業技術變革中的關鍵科技路徑,助力“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能源局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國家能源局副局長任京東等出席論壇并致辭。
中國科學院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前謀劃、前瞻布局,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智庫作用,2022年制定并實施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行動計劃》。展望未來,中國科學院將進一步深化與社會各界的協同創新,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度融合,共同書寫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低碳發展新篇章。
本次論壇高度契合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人工智能的迫切需求,對于深入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叭斯ぶ悄?”是新征程上能源行業的重大時代命題,也是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各領域融合創新,將在新能源消納、能源生產、智慧用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培育和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注入持久動能。未來,國家能源局將推進構建開放、共建、共享、共治的“人工智能+”生態圈,打造創新驅動、前瞻突破、活力迸發的發展格局。
專家學者代表在論壇上研討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在能源生產、消費及管理全鏈條的應用,將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傳統高碳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是面向未來能源結構創新鏈條上的關鍵點之一,對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共同承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協辦。
【重點事件】2025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交流會在成都舉行
3月31日,2025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交流會暨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協會第三屆第2次會員大會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委等部門分別就成都市零碳券管理辦法、支持企業“走出去”拓展市場的政策、成都市“碳惠天府”機制政策以及建筑垃圾資源循環利用情況等進行了專題解讀。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成都作為國家“減緩”和“適應”雙試點城市,正以全球視野和國際標準,將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該負責人希望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協會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積極搭建低碳發展溝通平臺,凝聚更多社會組織和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助力成都開創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會議現場還設置了“雙碳”主題集市,集中展示了碳中和產品及低碳環保設備。其中,協會主導開發的全國首款“碳中和”火鍋底料、蒲江雀舌茶葉及西部首款“碳中和”草莓等創新成果尤為引人注目。這些產品不僅展示了綠色低碳發展的創新實踐,也為生態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范例,為促進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協會負責人表示,本次大會系統謀劃了成都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徑。下一步,協會將繼續凝聚行業力量,深化政企協同,加速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轉型經驗,為助推美麗成都建設貢獻更多力量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秉持綠色低碳理念,依據《成都市會展活動碳足跡核算與碳中和實施指南》(DB5101T41-2018FDIS),通過優先采購碳中和產品和低碳產品、推行電子化會務材料、運用“點點”碳中和服務平臺購買核證碳減排量等舉措,實現了全流程“零碳”辦會目標,并獲頒“碳中和證書”。
【重點企業】延長石油CCUS團隊:開創踐行“雙碳”戰略新路徑
2024年,以延長石油總地質師、首席科學家王香增為學術帶頭人的CCUS團隊雙喜臨門(603008)——不僅入選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還榮獲集團年度特殊貢獻獎。這支由40多位科研尖兵組成的“地下特戰隊”,正在用科技之筆描繪著“向地層要綠色空間”的傳奇,開創踐行“雙碳”戰略的新路徑。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過程中,伴生氣高效回收與CO 在地層安全封存是兩大核心環節。在集團CCUS團隊中,有兩位工程師的貢獻尤為突出——前者將伴生氣“變廢為寶”,后者則守護著二氧化碳在千米巖層中的永久“沉睡”。
陜北的沙塵暴無情地拍打著井架,在零下15度的嚴寒中,張春威一邊緊握著取樣泵,一邊填寫采樣資料。為了應對驅油過程中CO 采出可能帶來的二次污染挑戰,以及山區輸送困難、回收成本高昂等難題,這位“鐵娘子”帶領團隊在實驗室與井場間筑起攻堅堡壘,自主研發出了多功能伴生氣回收利用裝置——“碳捕手”。她堅守在這荒涼的井場之上,用科研成果默默訴說著“近零排放”與“變廢為寶”的巾幗壯舉。
深夜的延長石油科研中心,監測屏幕的藍光映照著CO 驅油博士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楊紅的面龐。跳動的壓力曲線與三維地質模型在眼前流轉,這位地質工程師的目光仿佛具備穿透巖層的能量——在他眼中,這些數據洪流正勾勒著地下千米深處的CO 遷徙圖譜。為打造洞察封存狀態的“地質顯微鏡”,楊紅帶領博士創新工作室同事晝夜查閱資料、編制方案,揮汗搭建設備做實驗。數百組實驗,上千個日夜,近乎偏執的求索,使他們首次揭示了非混相條件低滲致密砂巖油藏CO 封存狀態演變規律。他們研發的“智能碳哨兵”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地下封存情況。“當這些曲線規律跳動,意味著地球正在安全地呼吸?!睏罴t指著像心電圖一樣的地層監測曲線說道。
真正的科研不在文獻館,而在抽油機旁。這支以“井場即實驗室,地層為教科書”為行動綱領的隊伍,獨創了“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白天跟著老師傅摸管線,夜晚通宵迭代工藝方案,節假日則蹲在實驗室進行模擬實驗。他們通過將煤化工廠的廢氣轉化為驅油利器,使昔日“環保負擔”蛻變為“增油香餑餑”。
下一步,延長石油CCUS團隊將加速推進二氧化碳礦化封存、微生物封存、生物固碳等前沿技術的研發進程,在CCUS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面向未來,延長石油將立足陜北地區獨特的油氣煤共生資源稟賦,依托企業集煤炭開采、煤化工與油氣田開發于一體的綜合產業優勢,矢志打造國內首個、單一企業獨立運營的百萬噸級全流程一體化CCUS特色示范區,為踐行“雙碳”戰略貢獻更大“延長力量”。
【重點企業】寶石管業中標超長超大超臨界二氧化碳管道項目
3月31日消息,寶石管業寶世順公司成功中標國內首條長度最長、管徑最大、壓力最高、輸量最大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管道項目,為我國油氣田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關鍵管道輸送技術支撐。
近年來,寶石管業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超前布局新能源管道賽道,已攻克純氫、摻氫及超臨界二氧化碳等介質輸送技術。針對超臨界二氧化碳管道高壓、低溫等技術難點,寶石管業經過3年自主研發,于2023年研發出滿足項目需求的直縫埋弧焊管新產品,并順利通過第三方檢測。該產品焊縫在零下75攝氏度時,平均沖擊韌性可達到120焦,填補了國內長輸超臨界二氧化碳管道的技術空白。
此次中標前,寶石管業技術團隊深入對接客戶需求,定制化提供產品解決方案,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和全流程服務能力獲得客戶認可。
下一步,寶石管業將持續深耕綠色低碳管道新領域,加速布局新能源輸送裝備新賽道,為國家“雙碳”目標實現貢獻裝備制造力量。
【重點技術】新工藝將CO2轉化為耐火建筑材料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受珊瑚造礁啟發,研發出可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CO2)并制造耐火建筑材料的新工藝,為研發負碳建筑開辟全新路徑。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先進制造》雜志。
珊瑚蟲群落的生存智慧令人驚嘆。這些微小生物通過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分泌碳酸鈣構筑起堅固的珊瑚礁。
研究團隊運用仿生學原理,采用3D打印技術,復刻出珊瑚的有機架構。他們先制備出具有多孔結構的聚合物支架,經導電涂層處理后接入電化學電路,再將其浸入氯化鈣溶液內。當向溶液中加入CO2時,其會水解成碳酸氫根離子,并與溶液中的鈣發生反應形成碳酸鈣。碳酸鈣會逐漸填滿3D打印聚合物支架的孔隙,最終形成致密的聚合物復合材料。
測試結果顯示,這些聚合物復合材料展現出極佳的機械強度、斷裂韌性和耐火能力。研究團隊解釋稱,遇到高溫時,碳酸鈣礦物會釋放出少量CO2,形成阻燃屏障,從而發揮滅火作用。此外,如果材料出現裂紋,只需接通低壓電源即可通過電化學反應實現自我修復。模塊化的設計也使新材料能像搭積木般組裝成大型建筑構件。
現有碳捕獲技術往往側重于儲存CO2或將其轉化為液體物質,但這些方法既昂貴又低效。新方法可讓捕獲的碳“變身”為防火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評估結果顯示,制造出的新材料的碳足跡為負值。鑒于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1%,該技術商業化后或將重塑綠色建筑新范式。
【重點研究】生物碳泵的全球分布、量化及估值
生物碳泵(BCP)將大量的碳封存在海洋中,但其對于生態保護、氣候融資以及國際政策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妥善評估。在此,通過對生物碳泵所提供服務的空間分析和經濟估值,我們估算出,生物碳泵每年向海洋中輸送 28.1 億噸碳(取值范圍在 24.4 億至 35.3 億噸碳之間),且碳的儲存時間至少為 50 年(上下浮動 25 年)。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域,這一生態系統服務每年價值 5450 億美元(4710 億至 6940 億美元之間);而在所有專屬經濟區內,其每年價值 3830 億美元(3360 億至 4710 億美元之間),在 2023 年至 2030 年期間,其貼現價值總和為 2.2 萬億美元(取值范圍在 1.9 萬億至 2.7 萬億美元之間)。這些結果量化了生物碳泵在氣候和經濟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海洋大國在碳封存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些研究結果能夠為氣候融資領域的討論,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對氣候行動的全球盤點提供支持。
【重點技術】西部鉆探CCUS固井水泥漿,稠油“壓艙石”工程首秀
3月24日,從西部鉆探工程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自主研發的CCUS固井水泥漿在吐哈油田玉東204-2061井首次成功應用,封固段固井質量優質率達99%。
二氧化碳在井筒內以飽和、非飽和溶解于水以及超臨界狀態存在,對套管和水泥環形成的井筒產生腐蝕。特別是傳統硅酸鹽水泥形成的水泥環,抗腐蝕性能面臨嚴峻考驗。
針對二氧化碳腐蝕井筒的難題,西部鉆探以現場需求為導向,開展CCUS固井水泥漿科研攻關。技術專家研究二氧化碳對水泥石的腐蝕機理,成功研制出適用于CCUS井的固井水泥漿。新型水泥漿基于顆粒級配比降低水泥石的滲透性,基于大分子薄膜在水泥石內部構建腐蝕屏障的同時提高硅鈣比降低腐蝕活性,有效提高水泥環抗腐蝕能力,在超臨界二氧化碳高溫水濕環境下腐蝕速率降低至常規體系的20%。
玉東204-2061井是吐哈油田稠油“壓艙石”工程首口井,固井施工對固井水泥漿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保障水泥石具有良好的抗二氧化碳腐蝕能力,又要滿足調整井水泥漿防竄要求。施工過程中,西部鉆探反復優化方案,高質量完成固井施工作業,為井筒的長期抗二氧化碳腐蝕完整性提供了堅實基礎,有力保障了封存二氧化碳安全以及補能和驅油的有效性。
【重點項目】中國首口海上CCUS井開鉆,預計十年注入二氧化碳超百萬噸
3月26日晚間,中國海油官微發布消息稱,日前中國首口海上CCUS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臺開鉆。該項目預計10年累計規?;蚝5椎貙幼⑷攵趸汲?00萬噸。
據中國海油介紹,恩平15-1平臺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平臺,所在海域水深約90米。該平臺所開發的恩平15-1油田為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規模式開發,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僅對海上平臺設施和海底管線造成腐蝕,還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實施CCUS項目,可實現油田增儲上產與綠色低碳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恩平15-1油田CCUS項目的研究于2023年底啟動。中國海油經過研究,選出距離恩平15-1平臺2.4公里、地下1200至1600米的4個“黃金層位”實施二氧化碳回注,單井覆蓋油藏儲量750多萬噸,可較大幅度提高低品位資源的開發利用率。
2023年6月,中國海油在恩平15-1油田投用了中國海上首個CC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計安全運行近13000小時,回注二氧化碳超18萬噸。
此次啟動的二氧化碳驅油項目,將進一步實現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不僅實現增產,而且能降碳,推動海上CCS向CCUS技術轉變。
2023年3月,丹麥正式啟動在北海海底儲存二氧化碳的項目,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岸碳入?!钡膰摇M瑫r,挪威、美國、巴西、日本等國家都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岸碳入?!笔痉俄椖俊?
中國海域沉積盆地分布廣、地層厚度大、圈閉多,具備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質條件。2023年,自然資源部首次發布海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預測封存量達2.58萬億噸。
據《中國石化報》報道,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國已投運和規劃建設中的CCUS示范項目超120個,二氧化碳捕集能力達600萬噸/年。低成本、低能耗的新一代碳捕集技術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正由中試逐步向工業示范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