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了去年的攀升勢頭,增加了4.1億噸(其中燃煤排放占65%),較2022年增長1.1%,達到374億噸的歷史新高;其中,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4%,繼續位居全球首位,且中國的碳排放量自2020年超過發達經濟體的排放總和后,到2023年已高出其15%。目前,中國既是全球主要的碳減排貢獻國之一,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
關鍵詞:碳排放量;能源碳排放結構;碳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
一、全球碳排放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3年全球碳排放報告》,2023年,全球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了去年的攀升勢頭,增加了4.1億噸(其中燃煤排放占65%),較2022年增長1.1%,達到374億噸的歷史新高。主要原因在于,2023年異常干旱的天氣影響了水電出力,導致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增加。
但根據測算數據顯示,如果沒有太陽能光伏、風能、核能、熱泵和電動汽車五種關鍵清潔能源技術部署的增加,過去五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三倍。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新增裝機容量達到540GW,相較于2022年上升了75%;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約1400萬輛,相較于2022年增長了35%。在此情況下,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雖仍保持增長,但其增幅低于2022年的1.3%。其中,中國貢獻巨大。據統計,2023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太陽能光伏、風能和電動汽車新增發電量的60%左右;同時在中國國內,太陽能光伏和風能在總發電量中的份額已從2015年的4%增至2023年的15%,增長了近三倍,接近發達經濟體的17%;此外,中國電動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的份額也是發達經濟體的兩倍多。
從國家來看,在2023年全球碳排放中,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4%,繼續位居全球首位,且中國的碳排放量自2020年超過發達經濟體的排放總和后,到2023年已高出其15%;美國仍位居第二,但排放量持續下降,排放量約為49億噸,占全球的13%;印度則于2023年超越歐盟,位居第三,排放量為28億噸,占全球的7%。
從地區經濟體來分析,亞洲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的全球占比從2015年約為五分之二,升至2023年的約占一半。而在可再生能源裝機、煤改氣、能源效率大幅提高和工業生產疲軟共同推動下,全球發達經濟體首次實現至少一半的發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低排放能源,使得其盡管GDP有所增長,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出現創紀錄的下降,甚至降至了50年來的最低水平。比如歐盟在2023年實現了0.7%的經濟增長,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激增以及煤炭和天然氣發電量下降,其2023年的能源燃燒排放量下降了近9%。
二、中國碳排放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22年的121億噸增加了4.13%。這一增長主要是疫情后我國碳排放密集型經濟增長的延續,同時受高溫天氣影響,國內水利發電量出現較大波動,共同推動2023年度全國能源排放量增長。此外,我國繼續主導著全球新增的清潔能源,因此目前我國既是全球主要的碳減排貢獻國之一,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24年全球及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行業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從碳排放的結構與來源來看,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為57.2億噸標準煤,較2022年增加5.7%。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是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在發電領域,火電仍然是我國電力生產的主要方式,但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的發電量增長迅速。2023年我國總發電量中,火電占比仍然較高,但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呈現顯著增長。
為應對碳排放問題,我國積極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24年5月23日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該方案明確了節能降碳的具體目標和行動路徑,包括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分領域分行業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等。通過這一方案的實施,我國將努力完成“十四五”節能降碳約束性指標,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的碳排放壓力將持續增大,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也要求我國加快碳減排步伐。但同時,碳排放問題也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通過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三、碳市場發展情況分析
數據顯示,全球碳市場自2005年歐盟建立全球首個碳排放交易系統(簡稱碳市場或ETS)以來,不斷發展壯大,所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2年已達到的90億噸,約占全球排放的17%,是最初的三倍。截至2023年1月,全球已有28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在運營,較10年前增長了一倍(2014年為13個);另有8個體系計劃近期投入運行,包括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目前已投入運行)和越南等國。這些在運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遍布五大洲,共涉及1個超國家機構、10個國家、20個省和州、6個城市;覆蓋的司法管轄區占到全球GDP的55%;涵蓋的碳排放量及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均較10年前均增長一倍(2014年為40億噸,約占全球的8%)。2008~2022年累計年度配額拍賣收入超過2240億美元。其中,2022年為630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0.06%)。歐盟、英國收入最高,分別為408億美元和76億美元,占比分別為65%和12%;美國加州碳市場收入也相對較高,為40億美元,占比為6%。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碳市場雖然目前收入規模相對較小,約20億美元,占比僅為3%,但所覆蓋的碳排放量最大,達到51億噸,約占全球碳市場的56%。主要原因在于,在全球低碳發展趨勢背景下,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爭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碳市場成為我國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國內碳市場加速發展。
近三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借鑒國際碳市場建設經驗、總結地方試點碳市場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發電行業入手,于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此外,作為全國碳市場的重要互補和銜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于2024年1月22日啟動。至此,我國形成了全國碳市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為支撐,地方碳交易試點、多地碳普惠機制為補充的碳市場體系,形成一條既具有中國特色,也符合國情的碳排放管理之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框架體系基本完成,法規保障得到加強,配套技術規范不斷完善,為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夯實了基礎。
數據顯示,現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已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我國碳市場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市場。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4.42億噸,累計成交額達249.19億元。其中,第二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63億噸,累計成交額172.58億元,較第一個履約周期分別上漲47.01%和125.26%。國內碳市場交易規模逐步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交易主體更加積極。
四、國內碳市場發展建議
為推動我國國內碳市場進一步成熟完善和促進國際碳市場合作,結合對國內碳排放量、碳排放結構及當前碳市場發展現狀的研究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進一步加強全國碳市場政策和機制建設。一是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參與主體和產品范圍,逐步提高可用CCER抵消年度應清繳配額量的比例(目前為5%),不斷增強市場活力。二是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創建國家碳配額和碳信用調劑庫,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當碳價過高時,釋放配額或信用,打擊過度投機行為;而當碳價過低時,將部分配額或信用轉入調劑庫,并定期清除超出某額度或比例限制的部分,維護碳價總體穩定,增強企業參與碳交易的信心,避免過度“惜售”。三是通過立法或者政策指導來明確碳資產的性質、所有權、交易方式、稅收處理等法律問題。建立健全的碳市場法律框架,提高市場參與者的信心,降低交易成本,最進碳市場健康發展。四是創新跨境碳交易合作機制,逐步探索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一帶一路”碳市場合作框架下開展碳市場鏈接試點建設工作,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碳市場的認可度和參與意愿,提升中國碳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積極引領推動“一帶一路”碳市場機制建設。隨著國際國內碳市場不斷成熟發展,作為全球覆蓋碳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中國碳市場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應更加積極引領和推動國際碳市場合作與建設。一是在國家層面,中國可加強主動謀劃和做好頂層設計,特別是以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重點,積極探索打造服務于共建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碳市場合作機制,優先與韓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碳市場建設條件相對成熟的國家加強合作交流,主動推進中國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鏈接,協力降低帶路地區碳減排成本,并考慮協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發展中國家債務減免等相關工作。二是在地方層面,發揮試點省份獨特優勢,加強與國外碳市場合作交流,探索開展雙邊合作可能,為全面構建“一帶一路”碳市場合作機制積累經驗。三是積極發揮“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平臺作用,協調國際國內相關資源,積極開展相關研究,為制定相關政策和戰略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堅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合作與相關機制設計建設。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主動承擔國際減排責任,提出了努力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中長期目標,但“雙碳”目標的實現仍面臨較大的資金和技術缺口。因此,我國應基于發展中國家地位,繼續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相關談判、資金和市場機制設計建設,繼續敦促發達國家帶頭履行大幅減排承諾,切實和充分履行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的義務,為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騰挪排放空間,同時為我國碳市場發展和開展更加廣泛的雙多邊碳市場合作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2024年全球及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行業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年全球及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行業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2025年全球及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行業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對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行業發展概述、全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行業發展情況、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行業發展環境、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趨勢及挑戰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