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港口是指遠離海岸或者入海口、位于天然河流或者人工運河上的港口,同時也包括湖泊港口和水庫港口,區別于海港,主要承擔內河航道的貨物運輸。
中國主要內河港口分布
流域 | 省、自治區、直轄市 | 港口 |
長江流域 | 四川 | 瀘州港 |
重慶 | 重慶港 | |
湖北 | 宜昌港﹑荊州港﹑武漢港、黃石港 | |
湖南 | 長沙港、岳陽港 | |
江西 | 南昌港、九江港 | |
安徽 | 蕪湖港、安慶港、馬鞍山港、合肥港、蚌埠港 | |
京杭大運河流域 | 山東 | 濟寧港 |
江蘇 | 徐州港、無錫港 | |
浙江 | 湖州港﹑嘉興港﹑杭州港 | |
珠江流域 | 廣西 | 南寧港﹑貴港港﹑梧州港 |
廣東 | 肇慶港、佛山港 | |
松花江流域 | 黑龍江 | 哈爾濱港﹑佳木斯港 |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港口作為運輸環節的中間樞紐,需要配備一系列的基礎設施,例如足夠的裝卸機器和足夠的泊位等,2010-2014年我國內河港口碼頭長度逐年增加,2015-2018年開始逐年下降,2019年增長至115.15萬米,其中生產用碼頭長度為110.77萬米,非生產用碼頭長度4.38萬米。
2010-2019年中國內河港口碼頭長度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內河港口產業競爭現狀及發展規模預測報告》顯示:港口泊位數是反映港口容納裝卸船只的數量規模的港航設施,2010-2018年我國沿海港口擁有碼頭泊位數整體呈現下降態勢,2019年增長至1.8萬個,其中生產用碼頭泊位1.7個,非生產用碼頭泊位701個。
2010-2019年中國內河港口碼頭泊位數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內河港口擁有萬噸級及以上碼頭泊位444個,比2018年減少7個,生產用萬噸級碼頭泊位444個,較2018年增加7個,其中1~3萬噸級(不含3萬)泊位189個,3~5萬噸級(不含5萬)泊位124個,5~10萬噸級(不含10萬)泊位119個,10萬噸級及以上泊位12個。
2010-2019年中國內河港口萬噸級泊位數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2016-2019年中國內河港口萬噸級泊位數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內河航運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目前我國的內河運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服務的范圍也初步形成了珠江、黑龍江、長江、京杭運河等為主的六大內河航運系統,2014-2017年我國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增加,之后兩年逐漸下降,2020年達到50.70億噸。
2014-2020年中國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統計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智研咨詢整理
按區域來看,憑借內河航道資源豐富、水運條件優越等優勢,2020年江蘇省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遠超其它地區,達到26.4億噸,占全國內河港口吞吐量的52.1%,其次為安徽省5.4億噸,其他省份均在5億噸以下。
2019-2020年中國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分省市統計
- | 2019年:萬噸 | 2020年:萬噸 |
江蘇 | 251539 | 264106 |
安徽 | 55488 | 54095 |
浙江 | 39681 | 44009 |
湖北 | 30661 | 37976 |
廣東 | 23948 | 26437 |
江西 | 15971 | 18755 |
廣西 | 12348 | 17346 |
重慶 | 17127 | 16498 |
湖南 | 15337 | 13580 |
上海 | 5326 | 5999 |
山東 | 5891 | 5725 |
四川 | 1909 | 1360 |
云南 | 669 | 422 |
河南 | 173 | 382 |
黑龍江 | 215 | 277 |
貴州 | 27 | 23 |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智研咨詢整理
2014-2020年全國內河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總體均呈現上升態勢,2020年內河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達4.91億噸,比上年增長5.5%,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001萬TEU,下降0.46%。
2014-2020年中國內河港口外貿貨物及集裝箱吞吐量統計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智研咨詢整理


2021-2027年中國內河港口產業競爭現狀及發展規模預測報告
《2021-2027年中國內河港口產業競爭現狀及發展規模預測報告》共六章,包含我國港口關聯行業發展分析,我國內河港口行業運營態勢分析,我國港口行業投融資與發展趨勢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