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環境
新經濟指新的經濟形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的不同,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當前新經濟是指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占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智慧經濟形態。
新經濟是信息化帶來的經濟文化成果。新經濟具有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的特點。通俗地講,新經濟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
國家級政策頂層構架完整,明確了新經濟重點產業,為新經濟企業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十二五”期間,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新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2016年“新經濟”一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之后的幾年里,國家及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為新經濟行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新經濟企業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隨著國家及相關部門新經濟產業政策的相繼出臺,全國各地政府采取針對性措施推進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助力新經濟企業快速成長。
各城市新經濟企業相關政策環境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新經濟行業市場行情動態及戰略咨詢研究報告》
2、經濟環境
疫情后,全球經濟逐漸回穩,中國經濟展現出良好的抗風險能力,新經濟企業發展的宏觀環境穩定。近年來,我國GDP增速持續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增速水平。2020年,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受疫情沖擊,GDP增速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的環境下,我國GDP依然實現了2.3%的增長,展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步入“新常態”,各國經濟逐漸復蘇,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1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45.1萬億元,增長8.2%。
2015-2021年中國生產總值及分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3、社會環境
互聯網滲透率不斷上升,推動消費者行為轉變,促進新業態的發展壯大。我國移動互聯網使用人數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人,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人。互聯網的使用場景更加多元化,推動了數字經濟、信息經濟、共享經濟等多種新經濟形態的產生與發展,為新經濟企業創造了更多機遇。
2017-2021年中國網民規模及手機網民規模情況
資料來源:CNNIC、智研咨詢整理
中國互聯網滲透率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12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3.0%,較2021年6月增長1.4個百分點。
2017-2021年中國互聯網普及率情況
資料來源:CNNIC、智研咨詢整理
4、技術環境
核心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融合,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我國在新興技術領域不斷實現突破,5G、人工智能、云計算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實現價值轉化。邊緣計算、工作流協作、數據中臺、云安全技術等新興技術在疫情期間的應用場景更加多元,智慧零售、數字創意、在線教育、網上醫療等新的消費形式紛紛涌現。技術市場的活躍對于傳統企業升級轉型與新經濟企業的蓬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國技術市場活力不斷增強,筑牢新經濟技術底座。近年來,我國技術市場成交額不斷上升,2021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37294.3億元,連續4年增速保持在26%以上,2021年增速達到32%,交易額及增長率創歷史新高。
2013-2021年中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及增長
資料來源:科技部、智研咨詢整理
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新經濟行業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機會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新經濟行業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機會研判報告》共十一章,包含2020-2024年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綜合分析,2025-2031年中國新經濟背景下獨角獸發展綜合分析,中國新經濟未來發展趨勢及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