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處置疫情的手段及時、有效,雖然短期經濟數據會受到疫情的影響,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專家馬吉特·莫娜爾近日表示。
馬吉特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旅游、餐飲、交通運輸、共享經濟等服務型行業所帶來的沖擊最為明顯,尤其是疫情發生在第一季度,因此對全年的經濟發展趨勢有更大的指導效應。但與此同時,當前中國經濟的體量更大,抗壓能力和韌性也更強。此外,疫情在對一些行業形成壓力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在進一步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還應借此推動政府數字化服務水平的提升,這將對未來中國市場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帶來長期影響。”馬吉特表示。
對于世界衛生組織做出的不贊成對華采取旅游和貿易禁令的做法,馬吉特表示贊同,她認為,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諸如汽車、電子產品等很多行業中甚至處于中心位置,因此,對華貿易禁令會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嚴重影響,使本已疲軟的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加。
疫情發生后,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企業共渡難關。對此馬吉特表示肯定,她認為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方向明確、針對性強,特別是對民營和中小企業的幫扶作用將更為明顯。同時,馬吉特建議說,在有效刺激經濟的同時,中國政府應注重對政府和企業債務水平的把控,并加強對金融領域風險的監管。
“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我始終充滿信心,同時也堅信中國必將贏得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馬吉特在采訪的最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