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進口17.99萬億元,下降0.3%。國內進出口需求帶動國際貨代行業市場活躍度,據統計,2022年中國國際貨代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9476.3億元,同比增長11.42%。
一、定義及分類
國際貨代是物流業的重要細分行業之一,是在跨國貿易復雜鏈條下誕生的行業。當今的國際貨運代理服務并非簡單以代訂艙賺取差價,而更多是以代訂艙服務為流量入口,將拖車運輸、裝卸、倉儲、內支線航運、報關報檢、海運等各個物流環節高效串聯起來,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跨境綜合物流服務,并從中賺取增值服務費用。因此,國際貨運代理被視為國際貿易的橋梁,己成為國際貿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貨代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咨詢、裝卸、運輸、包裝、保管、配送、服務增值、信息、報關報檢、代理與培訓等。
二、行業政策
國際貨代作為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伴隨我國經濟水平的持續提升,產業地位逐漸攀升。國家為提高物流服務效率、降低物流服務成本,發揮行業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陸續出臺多項鼓勵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速完善物流服務體系。《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將“現代物流業-物流信息服務技術、貨物跟蹤識別定位技術、智能倉儲分揀配送技術、物流信息安全技術、貨物溫濕度感知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開發及建設,數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臺建設,智慧物流技術及裝備研發應用”列為鼓勵類。《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將“綠色物流-綠色物流樞紐、綠色物流園區建設和運營、綠色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和運營、綠色物流技術設備應用”列為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三、行業壁壘
1、資質壁壘
物流服務屬于涉及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行業,各國均對物流企業的資質提出了要求,物流服務相關資質提高了行業的準入門檻。我國規定從事國際貨運代理業務需于商務局進行國際貨運代理登記備案,從事船舶代理業務需要取得相關備案登記表,從事內支線航運業務需要取得水路運輸許可證,從事公路運輸業務需要取得道路運輸許可證,上述資質要求提高了國際貨代行業競爭門檻。
2、范圍經濟壁壘
國際貨運代理服務和貨物運輸等作為物流鏈條的主要節點,具有明顯的協同效用和范圍經濟效應,擁有多項業務協同發展的綜合物流服務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幫助物流企業積累眾多有進出口需求的客戶資源,強化企業對貨源的掌控力,支撐企業運輸業務等其他業務板塊的發展。業務的交叉和深入,在增強客戶黏性的同時進一步擴大物流企業業務規模并鞏固競爭優勢。
3、技術壁壘
現代物流系統主要是在傳統物流系統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和先進的科學理論為支撐的物流系統,能夠高效整合各業務流程,提高物流服務水平,已成為國際貨代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并且在客戶對于一站式跨境綜合物流服務需求的增長,國際貨代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驅動下,行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國際貨代行業內企業需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以及產品和服務模式上持續改進創新,具備先進的硬件支持和較強的軟件開發及應用能力,才能滿足客戶對準班、準點等精細化服務的要求,增強客戶粘性。
4、資金壁壘
國際貨代行業對物流企業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承接客戶“上游采購-生產制造-下游流通-后續配套”全生產經營周期物流服務的高端物流企業來說,其需要緊密配合客戶產業鏈布局調整,擴充和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在各地進行網絡布局、倉儲設施建設、運輸設備購置、信息技術升級及貿易采購執行等,因此對經營周轉資金的需求將迅速擴大。因此,較大的資本投入需求形成了國際貨代行業較高的資金實力壁壘。
5、客戶認可壁壘
國際貨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各方面綜合實力的競爭。行業內重要客戶在選擇合作伙伴時一般較為看重從業企業以往的成果、業績和市場口碑。對于剛進入國際貨代行業的企業,如要獲得客戶的信賴需要長時間的商業互信積累及業務默契。運營初期,國際貨代行業新進入者以及眾多小型企業難以在短期內建立起品牌形象,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其業務規模難以得到保證。
對于為客戶提供定制化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的高端國際貨代企業來說,由于其服務深入參與到客戶“上游采購-生產制造-下游流通-后續配套”的各個環節,一定程度上會接觸到企業的生產計劃或訂單需求管理等內部商業信息,因此客戶對該類國際貨代企業的選擇條件相對苛刻,雙方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磨合期才能建立起適當的商業互信及業務默契。但一旦國際貨代企業受到客戶認可,則很容易產生客戶黏性,雙方建立互相嵌入、協同共進的戰略合伙關系,因此可替代程度較低,對擬進入國際貨代市場的潛在企業也構成了較強的準入壁壘。
四、產業鏈
1、行業產業鏈分析
國際貨代行業的產業鏈上游供應商主要包括船運公司、航空公司、鐵路運輸公司等運輸服務提供商,以及港口、倉庫等物流基礎設施的提供者。這些供應商為貨代企業提供了必要的運輸工具和物流資源,是貨代企業開展業務的基礎。同時,上游供應商的服務質量和價格水平也直接影響著貨代企業的運營成本和服務質量。
中游貨代企業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環節。貨代企業通過對接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實現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運輸服務的整合。貨代企業的專業能力、服務水平和網絡覆蓋能力直接決定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地位。同時,貨代企業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升級自身的業務模式和服務體系,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客戶的需求。
下游客戶主要包括進出口商、制造商、零售商等各類企業。這些客戶是貨代企業服務的主要對象,也是貨代企業業務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下游客戶的需求變化和市場動態直接影響著貨代企業的業務規模和發展方向。因此,貨代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客戶需求,及時調整自身的業務策略和服務內容。



















2、行業領先企業分析
(1)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承載了七十多年的歷史與經驗,已在國內外物流行業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并多次獲得行業重要獎項。中國外運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評為AAAAA級物流企業,連續蟬聯中國物流百強第一名、中國國際貨運代理百強第一名,多次獲評“中國最具競爭力(影響力)物流企業”。據統計,截至2023年中國外運營業收入為1017億元,同比下降6.94%,歸屬凈利潤為42.22億元,同比增長3.5%。
(2)港中旅華貿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港中旅華貿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早獲得一級國際貨運代理資質的企業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成為國際航空協會會員的中國企業之一,擁有民用航空運輸一類銷售代理人、交通部無船承運人(NVOCC)、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無船承運人(FMC)、交通部道路運輸許可證、海關監管倉庫、代理報關、代理報檢等一整套國際運輸業務經營資質,在行業內具有悠久的經營歷史和市場品牌。據統計,截至2023年華貿物流營業收入為146.1億元,同比下降33.81%,歸屬凈利潤為6.17億元,同比下降30.6%。
五、行業現狀
自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業務量攀升,疊加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及自貿區的建立等相關利好政策不斷出臺,為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進口17.99萬億元,下降0.3%。國內進出口需求帶動國際貨代行業市場活躍度,據統計,2022年中國國際貨代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9476.3億元,同比增長11.42%。
六、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國家產業政策大力支持
國際貨代作為我國現代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扶持。國家先后發布多項行業鼓勵政策,并強調了國際貨代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行業“提質增效”的發展方向,細化了促進行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同時持續深化簡政放權,為我國國際貨代企業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新的發展機遇。
(2)“一帶一路”戰略機遇
從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值持續增長,占比突出。202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9.47萬億元,同比增長2.8%,占進出口總值的46.6%,提升1.2個百分點。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品貿易往來,不僅促進了合作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建設,同時帶來了大量的進出口外貿增量,為我國國際貨代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前進動能,更為國內行業標桿物流企業提供了布局海外網絡、走出國門參與到海外市場提供了絕佳的國際化平臺與戰略性機遇。
(3)信息技術快速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國際貨代行業的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證。隨著互聯網技術、GPS、RFID、EDI等交互系統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國際貨代作業中,信息孤島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降低了國際貨代行業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國際貨代行業的服務品質和效率。
(4)專業化分工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往往需要將所有資源投入到核心的業務以尋求社會化分工協作帶來的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專業化分工的結果導致許多非核心業務從企業生產經營中分離出來,其中物流費用受經濟規模的影響巨大,往往需要通過投入高額的資本、人力、物力等才能達到一定的規模經濟,這對于企業來說是巨大的負擔。因此,在專業化分工的情況下,企業往往選擇最先將物流外包。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尤其是有全球采購和銷售需求的制造業企業將其物流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物流企業,給國際貨代行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2、不利因素
(1)貿易壁壘及摩擦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貿易規模不斷增長,貿易對外依存度較大,所面臨的貿易壁壘日益增多。部分出口商品種類和出口市場地理分布過于集中,使得我國在單一國家進口市場所占份額過大,加大了貿易摩擦的機會;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不完善,也減弱了我國企業在貿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另外,國內部分標準沒有和國際接軌,也使貿易摩擦發生的機會有所增加。
(2)行業競爭加劇
自加入WTO后,我國多個行業政府管制放松并陸續對外開放,民營企業和國際巨頭紛紛進入國際貨代行業。國際物流公司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和豐富的行業經驗,在爭奪跨國公司的物流業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相比之下,國內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方式相對落后,缺乏核心競爭力,將會使得國內物流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國內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3)專業人才短缺
由于我國的國際貨代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國際貨代行業尚未引起社會普遍重視,全國各大高等院校對于專業國際貨代人才的培養相對缺乏,而國際貨代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具備綜合能力的專業人才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指導,專業人才匱乏仍將是阻礙我國國際貨代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七、競爭格局
以國際貨運代理為主的運輸代理行業因進入門檻較低,市場參與企業眾多,因而競爭對手較多,但多數企業規模小,業務持續能力不強。根據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國際貨代企業營收前十名的企業是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運國際貨運有限公司、中鐵國際多式聯運有限公司、敦豪全球貨運(中國)有限公司、中集世聯達物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愛派克斯國際物流(中國)有限公司、港中旅華貿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嘉里物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全球捷運物流有限公司與寧波港東南物流集團有限公司。
八、發展趨勢
國際貨代行業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專業化的發展趨勢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同時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在上下游產業鏈中,貨代企業需要與各方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服務的整合升級。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貿易活動的增加,貨代行業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創新,貨代行業也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貨代企業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和服務創新,提升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具體而言,我國國際貨代行業將呈現出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綠色發展、拓展多元化服務和提升國際影響力四個趨勢。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