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電影票房425.02億元(含服務費,下同),觀影總人次再次突破10億,預估觀影總人口4.3億。中國年度總票房位列全球第二,銀幕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業界預測,即將到來的2025年春節檔,有望再次創下中國影史票房新紀錄。而市場如何在起伏波動中向上攀登,是新一年電影行業需要探索的命題。
觀影人群被分流
回望2024年,我國電影市場始終向“新”而行,取得了多項亮眼成績。但與此同時,行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對比來看,2024年全年電影總票房較2023年(549.52億元)下滑23%。
有業內人士表示,短視頻時代娛樂消費方式改變,分流觀影人群,同時精品電影數量減少,電影產業從制作周期、內容、營銷等方面都跟不上觀眾需求。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劉正山表示,短視頻、游戲、旅游等替代消費品對電影消費存在一定的沖擊。
2024年12月18日,高盛集團發布的一項針對中國影視市場的研報顯示,高盛集團分析師認為,中國短劇/迷你劇市場規模(TAM)年化值已超電影市場,接近長視頻流媒體市場的70%。整體市場規模未來2年至3年有望繼續增長,2027年有望達910億元。
燈塔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盤點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59%的人群刷短視頻的頻率變高,但69%的人去電影院觀影的頻率沒有變化。以暑期檔為例,歷年暑期檔都是全年票房的支撐主力。2024年暑期檔票房249億元,占全年票房六成。但《報告》提到,2024年暑期檔拉新與多頻觀影下滑,71%的觀眾只看1次電影。
除了觀影頻次下滑,綿陽中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征表示,2024年的精品電影數量相比2023年也減少。
《報告》顯示,2024年國產電影上映總數430部,基本與上年持平。但2023年有68%的電影為早年立項,產出的票房比2024年高出167億元。或因疫情影響原因,儲備熱門影片都集中在2023年上映。
簡而言之,有潛力沖擊高票房的電影不少都在2023年扎堆上映,這也導致2024年相對優質的作品儲存量下滑。2023年10億元票房以上電影一共12部,而2024年只有7部。
無論是觀影人群分流,還是作品儲存量下滑,都和電影本身制作的“慢周期”有關。
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李捷認為,觀眾對于電影的價值主張、審美趨勢周期是6個月至12個月,而電影的制作周期為24個月至36個月,制作方在長周期內如何契合觀眾短周期的變化,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最強春節檔來襲
即將到來的2025年春節檔蓄勢待發,被業界看作是最強春節檔。
北京拓普世紀信息咨詢有限公司CEO程飛表示,2025年春節檔電影票房有望沖擊影史新高,達到81億元的票房體量。
目前,有6部影片定檔2025年春節檔,都具有沖刺高票房的潛力,分別為《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哪吒之魔童鬧?!贰缎艹鰶]:重啟未來》《蛟龍行動》以及《唐探1900》。
華泰證券發布研報稱,2025年春節檔票房有望迎來強勁表現,2025年電影市場供需兩端有望改善,或將推動電影院線板塊基本面拐點向上。
劉正山表示,電影創作者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敘事手法和電影美學,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提升影片質量,滿足觀眾日益變化的需求。
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劉正山認為,發展電影新質生產力,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高清制作等技術,不僅可以提升電影的工業化水平,實現電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能通過優質的電影供給來更好滿足觀影需求,吸引更多觀眾回到電影院,進而擴大電影市場的整體規模。
程飛則從影院、宣發、制片等方面提出建議。例如,影院終端需合理化排片,熱門檔期通過大數據精細化排片,冷檔期通過會員活動、老片復映活動提升票房;宣發公司可通過市場大數據輔助,以及電影調研等方式,點對點提升宣發費的使用合理性;制片公司可通過前期的劇本大綱測試等,在項目開發期就合理優化項目的方向。
程飛表示,如今院線電影被短視頻、短劇等分流嚴重,投制宣發以及影院終端等產業鏈需要更加精細化運營,才有望在亂象叢中尋找到機會。
轉自中國經濟網


2025-2031年中國電影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未來前景規劃報告
《2025-2031年中國電影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未來前景規劃報告》共十二章,包含中國電影行業重點企業分析,2025-2031年中國電影行業投資分析,中國電影行業的前景分析預測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