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當前,中國醫療機構行業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與革新階段。2023年,中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為107.08萬個,同比增長3.67%。這一增長趨勢與國家政策導向密切相關。近年來,政府通過加大對基層醫療的投入、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以及鼓勵社會辦醫,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涌現,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將繼續朝著更加高效、公平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相關上市企業:藥明康德(603259)、金域醫學(603882)、潤達醫療(603108)、通策醫療(600763)、國際醫學(000516)
相關企業:邁瑞醫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新華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衛寧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康德萊醫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詞: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市場規模、醫療機構行業現狀、醫療機構發展趨勢
一、行業概述
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中醫診所備案證》,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機構。它包括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等)以及各種診所、門診部等。這些機構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公眾提供醫療服務,包括但不限于預防保健、疾病診斷、治療、康復護理等服務。按功能和任務分類,醫療機構可以分為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
二、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醫療機構行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1949年至1978年的起步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醫療衛生資源極度匱乏,醫療體系亟待建立。政府先后建立勞保醫療制度和公費醫療制度,為城鎮職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同時在農村地區探索合作醫療制度,逐步覆蓋廣大農村人口。以政府投入為主,強調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1978年至1992年的市場化探索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醫療衛生領域探索市場化路徑。推行藥品招標采購制度,嘗試引入市場機制。提出“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醫院開始自主經營,探索“以藥養醫”模式。隨著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醫療資源逐漸多元化,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開始顯現。
1993年至2008年的深化與調整階段,市場化探索帶來的問題促使政府重新審視醫療體系,加大政策調整力度。政府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但醫療服務供給不足和費用過高的問題仍較突出。
2009年至2015年的攻堅與改革階段,新醫改啟動,旨在解決醫療服務供給不足和費用過高等突出問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醫患關系逐步改善。
2016年至今的提質與創新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服務需求更加多樣化,對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政府推動智慧醫院建設,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完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加強基層醫療建設,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發展。政府引領、市場調節、社會參與相結合,醫療服務供給多元化,智慧醫療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三、行業產業鏈
醫療機構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醫療設備與器械制造、醫藥制造、醫療大數據與信息技術等基礎支持與資源供應,其中醫療設備與器械制造領域主要生產和提供各種醫療設備、器械和醫療器材,如手術器械、監護儀器、醫用耗材等。醫藥制造則包括藥品、生物制劑、化學原料藥及制劑的生產。醫療大數據與信息技術包括醫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產業鏈中游為各醫療機構。產業鏈下游終端用戶包括患者、健康體檢者和家庭用戶等。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四、相關政策
近年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動醫療機構行業的發展和改革,這些政策涵蓋了醫療服務質量提升、醫療資源配置優化、技術創新以及醫療保障體系完善等多個方面。2025年1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關于建立醫保數據工作組更好賦能醫療機構發展的通知》,提出為進一步提升醫保工作透明度,發揮醫保數據賦能醫療機構發展的作用,確保各統籌地區醫保數據工作組全面覆蓋,定期向定點醫藥機構亮醫保基金家底、評兩定機構績效、穩定醫療機構預期,促進共享共治。這一政策不僅有助于提升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還能推動醫療機構優化管理、穩定預期,并促進醫療、醫保、醫藥的協同發展,為醫療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行業現狀
當前,中國醫療機構行業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與革新階段。2023年,中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為107.08萬個,同比增長3.67%。這一增長趨勢與國家政策導向密切相關。近年來,政府通過加大對基層醫療的投入、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以及鼓勵社會辦醫,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涌現,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將繼續朝著更加高效、公平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從分類來看,2023年,中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最多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數量為101.62萬個,同比增長3.72%,占總數量的94.91%。這一數據表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衛生體系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且數量持續穩步增長,反映出國家對基層醫療的重視以及分級診療制度的持續推進。基層醫療機構的增加,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診所的快速增長,成為推動整體數量上升的主要力量。
第二是醫院,其數量為3.84萬個,同比增長3.73%,占總數量的3.59%。其中,公立醫院數量為1.18萬個,民營醫院數量為2.66萬個。醫院數量的增長體現了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民營醫院的快速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醫療服務的供給結構。第三是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其數量為1.21萬個,同比下降2.53%,占總數量的1.13%。
六、重點機構情況
中國醫療機構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公立醫院憑借其歷史積淀、品牌影響力和專業團隊,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綜合醫療服務和高端醫療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然而,民營醫療機構近年來發展迅猛,通過自建或整合收購醫院、引進先進技術等方式,逐漸在眼科、口腔、醫美等專科領域形成了獨特競爭力。
北京協和醫院創建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是中國最早、最著名的現代化綜合醫院之一。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是國內頂尖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以“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著稱。協和醫院在多個學科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擁有神經內科、婦產科、風濕免疫科、變態反應科、普通外科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其中,神經內科連續多年在復旦大學專科聲譽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協和醫院共有院區4個,在職職工4000余名,兩院院士3人,臨床、醫技和平臺科室57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9個,國家級科研平臺5個,博士點32個,碩士點26個,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基地6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基地20個,國家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試點基地8個,住院床位2000余張,2020全年手術量36697人次,年出院病人7萬余人次。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以下簡稱“解放軍總醫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南部,萬壽路街道復興路28號,是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預防、康復、核生化防護、醫學救援于一體,向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醫院邁進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下設第一醫學中心(原內科、外科臨床部,醫技部、門診部)、第二醫學中心(原南樓臨床部)、第三醫學中心(原武警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原304臨床部)、第五醫學中心(原302、307醫院)、第六醫學中心(原海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原陸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原總參總醫院)、海南醫院、京東醫療區、京南醫療區、京西醫療區、京北醫療區、京中醫療區、研究生院等單位。
醫院擁有21個臨床醫學部、8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軍隊“雙重”學科,5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腎臟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平臺,46個省部級及全軍重點實驗室,61個全軍醫學研究所和專科中心。醫院同時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是全軍唯一一所醫院辦學單位,承擔國家、軍隊賦予的博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教育和軍隊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二級學科20個,覆蓋4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23個,覆蓋50個專業。
七、行業發展趨勢
1、精益運營管理成為必選項
隨著DRG/DIP支付改革的全面覆蓋,醫療機構的運營模式將發生深刻變革。2025年,醫保支付將從“先看病后結算”轉變為“先定預算后結算”,限制醫院通過增加檢查和治療來提高收入的空間。這將促使醫療機構更加注重控費降本和提質增效。未來三年內,醫療機構將加速推進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特別是在工作流程優化、人員排班和設備維護等方面。
2、數據資產與AI技術深度融合
醫療機構對數據價值的認知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數據資產將成為醫療機構的重要資源,通過數據交易、臨床研究和運營優化等方式實現價值轉化。例如,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已成功完成北京市首筆公立醫院數據交易,為國產醫療器械研發提供支持。此外,AI技術的應用將在醫療機構中進一步普及。未來三年,AI將在遠程患者監護、臨床指揮中心和治療計劃制定等領域廣泛應用,推動醫療服務的智能化和均質化。
3、基層醫療與慢性病管理加速發展
基層醫療將在遠程醫療技術支持下顯著提升效率與覆蓋范圍。國家政策推動分級診療體系的建設,促使常見病和慢性病的診療職能向基層醫療機構轉移。同時,慢性病管理將成為醫療機構的重要任務。隨著慢性病發病率的上升,醫療機構將更加注重從治療向預防的模式轉變,加強社區醫療投入,推動慢性病的早期干預和全程管理。這種模式不僅提升醫療服務質量,還能優化資源配置,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共十一章,包含 中國領先醫療機構經營分析,中國醫療機構行業投融資分析, 中國醫療機構行業授信風險分析等內容。



